電教手段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技術在線
作者:宋海燕
隨著時代的進步,效益觀念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基本觀念之一。各行業、各部門、各項工作都講效益,教學工作當然也不例外。
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具有悠久的曆史,曾在各個不同的時代對教育、培養人才起了積極的乃至不可代替的作用。但隨著科學的進步,教育事業的發展,社會對新型人才素質的要求,麵對變化了和正在變化著的新時代的學生,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已日益顯示出本身不可避免的一些缺陷。教學要堅持3個麵向,就有必要采用現代教育教學手段。電化教學是教學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誌,可以彌補傳統教學本身的某些不足。將電教引入課堂教學,可以使教學過程優化,效率更高,讓教師在單位時間內獲得更多的時間,以較少的事件刺激學生精力充沛地投入學習,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從而提高教學效益。
1 運用電教手段激趣樂學
對新知識產生興趣,僅僅是邁出了一小步。如何讓學在求知過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這就需要教師深入鑽研教材,挖掘內在興趣。特別是在應用題教學中,運用電教手段能夠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形象直觀的已知條件與所求問題間的數量關係,使“師”教學有方,使“生”學之有味。
例如,在講求相遇時間和行程問題時運用電教手段出示:
甲、乙兩地相距270米,小華和小英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向而行,小華每分鍾走50米,小英每分鍾走40米,幾分鍾後兩人相遇?
在課本中雖有插圖和文字敘述的解題思路,但由於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有限,對運動中兩人之間的距離變化很難想象,特別對為什麼要先求速度和難以理解。於是筆者製作了抽拉的課件,邊分析邊演示:甲乙兩地距離270米,小華和小英同時相對而行,揭示兩人出發時所在的位置和前進的方向;小華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利用課件做抽拉演示,讓兩人前進一格,表示每人行進的速度。筆者提問:“一分鍾後靠近了多少米?”從而得出“速度和”這個概念。又問:“經過多少分鍾相遇?”繼續利用課件做抽拉演示,學生從筆者的演示中受到啟發:兩人每分靠近(50+40)米,所以一共用了3分鍾(即相遇時間)。
這裏的投影揭示了運動中兩個距離的變化過程,從而啟發學生掌握解題的思路和方法。運用電教手段,使運用課堂變得生動易學。
2 運用電教手段化抽象為具體
在小學數學中,有些概念比較抽象,小學生理解起來比較費勁,教師講解也覺乏味。由於電教媒體具體、直觀、生動的特點,此時恰當地使用,可變抽象為具體,幫助學生形成感性認識,以加深對抽象概念的理解。
如教學“圓的周長”時,利用多媒體演示圓周長和直徑的關係。可設計大小不同的圓(畫出直徑),分別將圓周的周長,讓直徑線段在圓周“直線”上翻動比較,學生容易得出圓的周長與直徑的倍數關係,且這個倍數是固定不變的,為學生理解圓周率概念提供了感性認識。
又如,在教學“梯形麵積“時,學生對例題中“水渠的橫截麵”比較難理解。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彩色水渠圖,在抽象出平麵圖形,最後讓學生談自己的見解。這樣形象直觀地展示,不但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加深了學生對抽象概念的理解。
3 運用電教手段化難為易
還是以教學應用題為例,教學複合應用題時,精心設計好準備題,可以化難為易,從而恰當地解決問題。
例:紅衛印刷廠計劃用24天裝訂一批書,每天裝訂
12 000本。實際提前4天完成了全部任務,實際每天比計劃多裝訂多少本?
可以設計如下一組準備題製成投影:
某廠計劃用24天裝訂一批書,實際提前4天,實際用了多少天?
某廠計劃用24天裝訂一批書,每天裝訂12 000本,這批書共有多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