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舞台上的女性政治家本來就不多,鐵娘子則更加屈指可數,智利前總統、現年58歲的米歇爾•;巴切萊特算一個。
3月11日,執政四年的巴切萊特終於光榮卸任。身披智利國旗紅白藍三色的綬帶、麵露謙遜的微笑,金邊眼鏡後明澈的眼睛透著智慧,微抿的薄嘴唇顯露出堅強的意誌,巴切萊特當天在智利首都聖地亞哥的總統府前接受了數萬名群眾的送別。
離任前,她的民意支持率仍然高達84%。這一支持率對巴切萊特來說並不容易,因為也就在她離任前的12 天,智利發生了一場史無前例的8.8級大地震,而她本人,也因此經受了一場突如其來的考驗。
當地時間3月3日,智利第一大報《信使報》曾報道說,軍方官員表示,地震已結束,不可能再有海嘯發生,但後來的事實卻是,在智利一些沿海村莊,大浪造成的損害遠勝於地震。而到了當天晚些時候,一名軍方官員在智利某新聞網站反駁了這種說法。這名官員稱,軍方曾就海嘯警告過總統三次。
於是,抗議的矛頭從軍方轉向了總統巴切萊特以及她所領導的左翼聯盟政府未能及時預警海嘯。而此前,一些聲音也在指責政府未能及時發放救援物資。
麵對震後這股突如其來的批評浪潮,巴切萊特姿態強硬地為政府作為進行了辯護。然而到發言最後,一貫以冷靜、幹練著稱的她顯得也有些控製不住情緒。她頗有些激動地反駁說,這些批評都是建立在謊言和流言之上,而且現在也不是相互指責的時候,應該集中精力救災。
巴切萊特的憤怒不是無的放矢。在智利一些政治觀察家看來,這些批評的聲音不僅僅是災難引發的一種不安情緒的宣泄,在它背後,可能還隱藏著一股危險的政治潮流,不僅試圖全盤抹殺過去她和左翼聯盟所做的政治努力,還企圖改變智利目前的政治版圖。
2006年,巴切萊特當選智利共和國曆史上首位女總統,延續了此前已有16年的左翼統治。巴切萊特本人,自小就品嚐了皮諾切特右翼獨裁統治帶來的痛苦。她的父親曾任智利空軍司令,因拒絕與皮諾切特新政府合作,被關入牢中嚴刑拷打,導致心髒病發作身亡。巴切萊特與母親受到牽連,被迫流亡東歐。後來巴切萊特放棄了原本的醫學專業,先後擔任衛生部長、國防部長,最終登上政權的巔峰。
她在任的這四年,繼承了過去十幾年左翼執政的路線,拋棄意識形態鬥爭,采取更加實際和穩健的政治路線,使得國家避免了類似鄰國分裂和政變的命運,成為拉美經濟發展最強勁的國家之一。近兩年,巴切萊特執掌的左翼政府更是成功地帶領國家渡過全球金融危機的險灘。這個有著三個孩子的堅強的單身媽媽,成為智利人愛戴的母親。
然而,在今年1月的大選中,巴切萊特所屬的左翼政黨卻意外敗北,來自右翼陣營的億萬富翁、現任智利總統皮涅拉獲勝。分析人士認為,在經濟穩步發展之時,智利國內貧富差距卻不斷加大,是左翼政權敗選的原因所在。而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這次地震後出現的頻頻搶劫現象,也說明智利在經濟快速增長背後的貧富差距問題尚未得到改善。盡管目前智利的貧困人口僅有14%,在拉美算是貧困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而這場地震引發的對巴切萊特政府的信任危機,也讓一些分析人士擔心,盡管新當選總統皮涅拉在競選時一直標榜自己走的是中間路線,承諾就任後將在左翼路線的基礎上進行決策,但這一信任危機是否可能導致智利向右轉,一切還有待時間證明。
對於這一點,有一個國家特別關注。3月3日,巴切萊特收到了來自美國的第一批救援物資:20部衛星電話,親自送來這些物資的不是別人,正是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
其實,希拉裏拉美之行智利一站的重點不是和巴切萊特擁抱,而是會晤即將就任的當選總統皮涅拉。因為在集體左轉的拉美,出現一個可能向右轉的政府,對於美國政府來說當然是個好消息。
不過眼下最大的問題仍然是攻克地震災害帶來的諸多難題。就在皮涅拉的總統就職儀式前不久,智利又發生了兩起震感強烈的餘震,皮涅拉匆匆結束就職儀式後,立刻飛往這次餘震的震中以及海嘯災難嚴重的地區視察,他還鄭重承諾,要給每一個失去家園的智利人送去一個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