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國家,都習慣於憑經驗去看待世界。如果中國崛起為世界最強國,她就會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和喜好去塑造世界。因此,認為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經濟方麵,實在有些過時,中國的政治和文化可能也會產生無比深遠的影響。中國未來帶給世界的影響,將可與20世紀的美國媲美,甚至有可能超越美國。”
“迄今為止,任何一個新的全球霸權力量的出現,都會導致國際秩序的重大轉變,英國和美國的情形都如此。關於中國,人們很容易接受一種看法,即:中國的崛起最終將預示著一種全新的國際秩序的誕生。”
——摘自(英)馬丁•;雅克《當中國統治世界》
20年間,中國在“崩潰論”、“威脅論”的指指戳戳、紛紛議論甚至責難和謾罵聲中未曾停下快速發展的腳步,又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表現優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最大外彙儲備國、GDP坐三望二,世界最大出口國……於是,全球對中國產生了超出其能力範圍的期待,要中國承擔過多責任與義務;有了中美共治世界的“G2”之說, “中國統治論”的調子也響了起來。不過,與前幾種論調的激烈言辭、惡語中傷相比,“中國統治論”形式上來得很“學術”,而且充滿了“溢美之詞”。
不過,很多人還是從《當中國統治世界》中讀出了“捧殺”中國的味道。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黨組書記、副主席俞貴麟在剛剛結束的全國政協會議分組討論中就指出,從國際輿論的角度看,西方一些勢力對中國要麼“棒殺”要麼“捧殺”。對付“棒殺”,我們有些經驗;但對付捧殺,則是個新課題。現在“捧殺”中國的言論越來越多。《當中國統治世界》書中“專家與讀者熱評”一項列出了若幹學者對該書的評論,其中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係主任閻學通指出,這本書在暗示人們,中國崛起的結果將不是中國越來越像西方,而可能是世界越來越像中國。
無論這些勢力有意識地對中國進行“棒殺”還是“捧殺”,就其出發點來說,大體上都可歸為對中國不懷好意之列, 而且,這些人未必真的不了解中國,有的甚至是中國通。但就其數量來看,這些人畢竟是外國人中的少數。在兩會上,許多從事對外關係、對外交流工作的代表和委員都指出,他們在實際工作中碰到最多、感到最頭疼的一件事情,還是大多數外國人對中國真的是不了解、不理解,是他們對中國的誤讀。無論過去的“中國威脅論”,還是今天的“中國統治論”、“中國強硬論”,受這些論調影響甚至完全認同的人當中,大部分還是由於對中國不了解,而並非一開始就懷有惡意。這一問題的要害之處在於:太不利於創造一個中國今後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了!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不僅取決於本國國情,而且越來越多地受製於國際環境——政治環境、經濟環境、軍事環境,當然也包括輿論環境。而且,不利的輿論環境將直接影響到政治、經濟甚至軍事環境。打個比方:一輛車以50馬力的動力前進,如果遇到的阻力也是50馬力,結果隻能是寸步難行;假如前進的動力有40馬力,但阻力隻有30馬力,車還是會向前進的。
今天,中國的發展遇到了新的“坎兒”,隻有加大馬力、減小阻力,才能超越障礙,實現新的發展,“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讓社會更加公正、更加和諧”。
如何才能讓世界正確了解認識中國、從而減小中國前進道路上的外部阻力呢?
中國:大而不強,欲強還弱
要讓外國人正確了解認識中國,首先國人自己得準確認識中國。這是我們對外客觀準確講述中國的基本前提。
改革開放30年,中國取得了驕人的成就,有了不少讓別的國家羨慕又有些害怕的硬實力指標;“中國製造”行銷全球;中國人遊遍世界,就連世界經濟的老大老二——美國和日本都垂涎於中國旅遊者的龐大購買力,對中國遊客笑臉相迎、笑臉相送;新春佳節來臨之際,越來越多的外國政要、國際組織官員向中國人民表示節日祝賀,甚至有人說,中國的春節快要成為一個國際性的節日了;還有國際體育比賽中獲得的一塊塊金牌,五星紅旗的一次次升起……所有這一切,真讓中國人揚眉吐氣!
然而,清醒之士則指出,今天的中國仿佛一個長成大個頭的少年,盡管“尺寸”很大,但骨骼還不那麼強壯結實,發育得還不全麵、成熟。中國已是樹大招風,但在一些方麵卻弱不禁風。
兩會期間,為了采訪從事外事工作的代表和委員,記者在會場上以及代表和委員駐地“泡”了幾天。出租車上司機問我:溫總理這人平時挺隨和低調的,怎麼這次講話那麼嚴厲啊?我告訴他:那是因為中國政府現在要解決的問題很多,時間又緊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 今年發展環境雖然有可能好於去年,但是麵臨的形勢極為複雜。各種積極變化和不利影響此長彼消,短期問題和長期矛盾相互交織,國內因素和國際因素相互影響,經濟社會發展中“兩難”問題增多。
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裘援平認為,中國現在正處於大而不強、由大向強發展的關鍵時期。她用幾個“難以為繼”,指出了中國今後發展所麵臨的挑戰:從國際上來看,支撐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首先,上世紀90年代之後,世界經濟逐步形成了一個大的循環——美歐消費、東亞製造、資源富集國家提供資源產品,然而,這樣的一個循環在金融危機之後麵臨深刻的變動,因此依賴這樣一個循環的發展是難以為繼的。其次,新興經濟體和能源資源富集國靠出口獲取了大量外彙和金融資產後存於美國,這種國際資本市場上的關係也麵臨著大改變。再有,近年來,像氣候變化這樣的全球性問題突出,從而使得靠大量物質投入,高能耗、高汙染、高成本、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哥本哈根會議爭的實際上是發展的空間,某種意義上對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形成了一種“倒逼”的態勢。從國內來看,未來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麵臨眾多的矛盾和難題。總理政府工作報告大量篇幅用於民生方麵,就是為了解決大量的社會矛盾,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上的失衡問題。而這種失衡也是難以為繼的。
中國:做好自己,說好自己
裘援平告訴本刊記者:中國有著多重國家屬性——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最大的新興市場國家、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亞洲最大國家,還是國際社會的重要成員,等等,由此帶來了多重利益訴求、多重安全困境,麵對的是多種國際矛盾。這是我們外交上麵臨的一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