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標注的是漢代時期的銅鼎,標注的造型為三足,敦盒形,小型壺,腹部較瘦長,鑄出變形螭紋,這應該是早期漢代作品。
西漢初期(高祖至景帝),此時的青銅器,基本為素麵。其鼎主要承自秦式,但一般三足更矮。敦盒形。壺有大小二型並存,大型壺腹下部略呈收縮之狀,腹比秦壺要鼓;小型壺的腹部較瘦長,經常鑄出變形螭紋。鈁此時更流行,有的做得很講究,通腹有鑲嵌綠鬆石的三角雲紋。
鍪和蒜頭壺繼續流行。日用器皿中,高燈多見,豆式熏爐盛行,帶鉤顯琵琶形、棒形、琴形講究的多做成鎏金、錯金銀、鑲玉或綠鬆石。
西漢中期至東漢早期(西漢武帝至東漢章帝)是西漢青銅器最發達的時期,也是漢代青銅器新風格最終形成的時期。這時期最多見的青銅用器是鼎、壺、鈁、尊、熨鬥、帶鉤、銅鏡。
東漢中晚期(和帝至獻帝)青銅器又有了新的變化。此時使用較多的銅器日用品有:鍾、扁壺、盆、釜、鐎鬥、燈、博山爐、爐、熨鬥、尊、耳杯、虎子、車馬器、帶鉤、銅鏡、璽印等。此時青銅器的特點是比以前輕薄、錯金銀技術在青銅器裝飾中幾乎消失,鎏金仍多,鎏金器上出現了細線陰刻雲紋。
不過曾毅瞅著這件銅鼎,忍不住心頭升起一點疑惑來,因為標注雖然說是漢初的東西,但是和曾毅《八門寶鑒》中關於戰國的一件青銅器模樣很是相像,所以他立馬對旁邊的服務員提出異議來:“這件青銅器是真的漢代出品嗎?”
服務員忙道:“是的,這是國家文物,各位專家都鑒定過的。”
聽是這樣,曾毅眉頭蹙起,他覺得事有不對,於是道:“我能打開玻璃罩看看這鼎不?”
曾毅提出這話,頓時叫服務員傻眼了,忙拿眼古怪的掃視著他,並且道:“這位先生,這是古董文物,我們館內也是借調的國家文物館的來展覽,怎麼可能取出來給你過目。”
曾毅哦了一聲,然後施施然的走了,不過他不死心,走到了和一幹人談笑風生的閻濤身邊,打招呼道:“閻站長,你好啊。”
閻濤對於被打擾談話,很是扭頭一看是曾毅,不敢露出不滿來,立馬臉上堆笑道:“曾先生啊,你也來參觀。”
“對,有個事想麻煩你。”曾毅直截了當的指向那尊銅鼎,要求道:“我想仔細看看那尊銅鼎,希望閻站長能行個方便。”
“你開什麼玩笑,那可是國寶,怎麼可能給你這個無名小卒看。”閻濤還沒發話,倒是他旁邊的一群人搶先發話了。
“他要是無名小子,那你算什麼東西,垃圾桶內的垃圾嗎?”一聲威勢的聲音響起,眾人循聲看去,見陳光華徐徐走來,一臉的鐵青,走到了曾毅的身邊,一手搭在了曾毅的肩頭,衝著發難的這人冷冷瞪去。
這出言挖苦的人沒想到陳光華居然為曾毅出頭,頓時是緊張的一頭冷汗,嚇的渾身都開始哆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