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會計信息披露研究述評:基於實證研究的角度(1 / 3)

中國會計信息披露研究述評:基於實證研究的角度

論壇

作者:陳胤默 張曉瑜

摘要:信息披露可以降低上市公司與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從而起到保護投資者的作用。本文對1998-2012年國內7種主要學術期刊中發表的關於信息披露的文章進行了述評,發現1998-2004年文章多采用規範研究方法,而在2005-2012年研究則側重實證研究方法,重心由過去強製規範研究中如會計相關概念界定、國內外會計準則的比較等,轉向研究現有市場中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和市場反應,以及針對某些具體信息披露政策的研究等。最後本文提出現有國內研究的不足與未來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信息披露實證研究文獻綜述

本文對在我國以中文發表的會計與財務方向的信息披露研究的文章進行評述,希望達到以下兩個主要目的:一是揭示中國會計與財務方向的信息披露研究在時間、發表期刊、內容、理論和方法等方麵的特點和問題;二是揭示我國會計與財務方向的信息披露製度變化,使讀者了解此類研究的發展情況、現有狀況及未來方向。

一、樣本選擇

本文選擇目前在會計領域具有較高影響度且具有代表性的核心期刊作為研究樣本,彙總後選取了《經濟研究》、《管理世界》、《會計研究》、《金融研究》、《審計研究》、《中國會計評論》和《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7種。為兼顧研究的廣泛性和時效性,本文搜集1998-2012年上述期刊發表的與信息披露有關的所有文章,從時間和發表期刊上統計14年間有關信息披露文章的發表情況。

二、信息披露發展軌跡述評

為避免資本市場信息不對稱對市場機製和投資者帶來的潛在危害,在投資者保護中需要解決兩個基本問題:信息問題和代理問題。財務會計信息作為公司信息的主要來源,通過定價功能和治理功能在解決信息不對稱以及投資者保護中具有重要作用(魏明海、陳勝藍、黎文靖,2007),而這一作用主要通過信息披露來實現。從本文最終選定的183篇論文來看,以年為單位進行統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研究在我國從沒有研究、鮮有研究,到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與我國資本市場與信息披露製度逐步完善、不斷發展的曆史相對應(毛洪濤、吉利,2005)。

三、研究主題綜述

毛洪濤、吉利(2005)按研究主題將信息披露類文獻劃分為四類。本文參考其劃分方法,按研究主題將論文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及披露模式,包括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信息披露策略、信息披露規則或準則和披露質量;第二類是信息披露的經濟後果,包括信息披露的市場反應、資本成本、投資和融資約束及其他研究內容;第三類則是對特定信息披露問題,包括業績預測公告、季報信息披露、非經常性損益披露、環境信息披露、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審計收費信息強製披露及其他研究內容。

(一)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披露模式

1.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大多數文章的研究思路為從資本市場交易動機假說來解釋公司價值與自願披露之間的關係。諸如,張學勇和廖理(2010)結合我國股權分置改革的製度背景,研究證實股權分置通過改變上市公司股東之間利益基礎的一致性改善了公司治理並進而有效提升上市公司非財務信息的自願性披露水平。伊誌宏等(2010)則結合產品市場競爭的中觀背景研究了公司治理與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研究結果表明,公司治理結構的合理安排能夠對信息披露產生促進作用,而產品市場競爭則對某些公司治理機製產生了互補或替代作用。而另一個研究思路則是從關係經濟等新興市場的顯著特征為切入點,並考慮了專有成本動機的影響。程新生、譚有超和許壘(2011)發現高價值公司基於市場交易的動機通過自願披露獲取資源的內在驅動力不足,且受到關係等專有成本的影響,往往傾向於選擇低披露政策;但是在市場化進程較高的地區,各類市場發育程度更高,契約經濟更加成熟,因此資本市場交易的披露動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強。

2.信息披露策略。對於上市公司選擇不同的時機進行信息披露,目前存在著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假設,投資者“有限理性”假設(Della Viagna and Pollet,2009;Kahneman,1973)和“消化”假設(Patell and Wolfson,1982;Doyle and Magilke,2009)。在國內研究中,程小可、王化成(2004)研究表明好消息偏向於更早披露,壞消息偏向於更晚披露。張馨藝、張海燕和夏冬林(2012)則從高管持股的角度研究其對擇時信息披露策略的影響,以及市場對擇時披露信息的反應。結果表明上市公司在進行業績預告時,好消息更傾向於在交易日披露,壞消息更傾向於在休息日披露,並且高管持股比例越高的公司,進行擇時披露的可能性也越高;從市場反應看,休息日披露的壞消息與交易日披露的壞消息沒有顯著差異,休息日披露的好消息反而會產生更加顯著的正麵市場反應。

3.信息披露規則或準則。譚燕(2008)將證監會發布的有關資產減值準備轉回的披露規則管製作為切入點,研究管製規則約束下企業的資產減值準備轉回行為特征,結果表明證監會增加披露規則的確約束上市公司利用內部估值操縱盈餘的行為,但是在規避和迎合管製的動機下,上市公司偏好采用流動資產項目,並利用資產減值的其他轉回“合規地”進行盈餘管理。而金智等(2011)則將信息披露違規公司的處罰公告為切入點,研究了信息披露監管的有效性,結果表明同行競爭者對處罰公告產生顯著的信息傳遞效應,且信息傳遞效應的程度與公司會計信息質量顯著正相關;而會計信息質量的改進與同行公司對處罰公告的市場顯著負相關,即監管當局對違規公司查處的信息披露監管產生了顯著的外部性,並且使同行的管理者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顯著的市場學習行為。

4.信息披露質量。王斌、梁欣欣(2008)研究了公司治理、經營狀況對信息披露質量的關係,結果表明獨立董事比例、董事長與總經理合一以及財務收益能力、資產規模、資產負債率均會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產生影響,但股權結構卻沒有明顯相關性。張然等(2012)還分析了本地優勢、信息披露質量與分析師預測準確性三者之間的關係,研究表明在與公司同地的情況下信息披露質量越高,分析師的盈餘預測更準確,並且這兩個因素對分析預測準確性的影響具有共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