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縣,目前還抖處於東遼軍的控製之下,每個縣都有一個東遼軍守備大隊的兵力,兵力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
一個大隊的兵力,用來守備一個常住人口也就幾萬,整個縣域人口不到二十萬的縣城,自然是綽綽有餘的,但要是麵對宋軍的大規模軍事進攻,這麼區區一千來人,又顯得有些不夠看。
皇宋的東北五省比較苦寒,一年之中,倒有半年都需要穿上厚重的棉襖,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造就的就是東北五省地廣人稀的地理格局。一個縣城能夠有幾萬人的常住人口都已經很不錯了,一個縣也就十幾二十萬人的樣子。
不像中原那些富饒的大縣,一個縣城動輒就是十幾萬二十萬人,整個縣域更是幾十萬上百萬的人口。
東委奴國打著協防的名義,悍然出兵,進入了宋國(偽東遼國)境內,卻並沒有對宋國進行宣戰,而宋國對此無賴之舉,倒顯得有些手足無措,不知道該怎麼應對才好。
一方麵,東委奴國出兵進入宋國領土,已經構成了事實上的對宋國領土主權的侵犯,宋國打擊東委奴國侵略者,也是理所應當的。
但另一方麵,東委奴國軍事實力,特別是陸軍的戰鬥力,包括武器配備,比宋國陸軍都要強上不少,而且東委奴國既然選擇這個時候悍然出兵‘協防’東委奴國,證明他們至少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而宋國呢,到目前為止,宋國甚至連全國總動員都還沒完成,兵力部署更是沒有完全布置到位,一些戰略要點據點的軍事堡壘、防禦工事也還都沒有準備好。
一旦跟東委奴國全麵開戰,宋國必定會處於一種不利的局麵,隻能通過堅固的防禦工事陣地,步步為營,層層抵抗東委奴國的進攻了。在這種情況下,這些防禦工事和地堡碉堡建築群,就顯得格外的重要。
所以,如果能夠晚一點跟東委奴國發生直接的正麵的軍事衝突,宋國自然是希望能夠晚一點了,至少這樣一來,宋國的準備也能夠更加的充足一些。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宋國樞密院給東北戰區的總司令趙仲仁,下達了一個看起來有些怪異的命令:盡量避免與東委奴國軍發生正麵衝突。
東北戰區司令原本是趙仲仁的頂頭上司,不過在宋倭斷交之後,東北戰區司令就奉調入京,在樞密院陸軍參謀部做了一個什麼事都不管的副參謀長。
雖然掛著副參謀長的頭銜,但這樣的副參謀長,在樞密院中,足足有十幾個,幾乎可以看成是戰區司令退役前最後的賦閑去處。沒有什麼大的意外的話,這些即將退役的戰區上將司令員,都會以陸軍參謀部副參謀長的頭銜退出現役,然後保持這個頭銜,直到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