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除了這些直接繳獲的,完好無損的裝甲坦克和軍用車輛外,其餘那些被擊毀擊傷的裝甲坦克車輛,修修補補,有些還是有可能重新修好,並且再次投入使用的。即便被摧毀得很徹底的那些裝甲坦克車輛,也總還有一些完好無損的零件,是可以拆下來作為備件的。
相對於維修難度比較大的裝甲坦克車輛來說,那些被擊毀擊傷的軍用車輛,維修起來就更加的簡單了,而且會開軍車和軍用三輪摩托車的宋軍,怎麼也比會開裝甲坦克車輛的人來得多吧?
裝甲坦克在宋軍中還是個稀罕物什,還沒多少人懂這個玩意兒,即便是之前參加戰鬥的趙東陽他們這些戰車組,大多也是半罐子水,硬是被趕鴨子上架,趕上戰場的。
而且在之前的戰鬥中,五輛參加戰鬥的輕型坦克,也有兩輛發生了故障而半路拋錨,好在那時東遼軍的敗相已生,沒有東遼軍的裝甲坦克車輛對他們構成大的威脅,所以那兩輛輕型坦克才避免了被東遼軍直接摧毀的悲慘命運。
而軍用車輛,特別是三輪摩托車,在大宋軍中卻並不是什麼稀罕物品,即便很多人沒有開過軍車、摩托車,但見總是見過的。而且在大宋民間,各種小車、摩托車和自行車的擁有量,並不是很少。
大宋人口眾多,有將近四億人口,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國,占據了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七,可以說每四個人之中,就有一個是宋人。這麼大的人口基數,即便是一千人兩千人才擁有那麼一輛小車,那數量也是十分恐怖的。
而這些,還隻是裝甲坦克和各種軍用車輛的統計數據,此外,除了這些裝甲坦克車輛之外,第二十五集團軍還繳獲了二十幾門37毫米野戰炮,七十幾具60迫擊炮和一百一十多具40擲彈筒。
而這些迫擊炮和擲彈筒,在之前的戰鬥之中,才是給大宋第二十五集團軍造成巨大損傷的罪魁禍首!
在河源鎮的巷戰之中,體型巨大的坦克和裝甲車輛想要轉向都變得有些困難,幾乎隻能用笨拙來形容。坦克炮彈的威力是很大,但是跟輕便靈活的迫擊炮和可以配屬到班排級的擲彈筒比起來,這點優勢根本算不了什麼!
打巷戰,還是得靠這些靈活多變的便攜重火力支援武器!如果不是東遼軍的戰鬥意誌不堅決,沒法跟同仇敵愾的大宋軍隊相提並論的話,想要繳獲,圍殲這麼多東遼軍,即便能夠成功,付出的代價肯定也遠遠不止這些,戰鬥的時間恐怕也還要拉得更長!
鋼多氣少。
雖然這個詞是另一個位麵時空中,太祖用來形容聯合國軍的,趙仲仁甚至不一定想得到這個詞,但是用在東遼軍身上,卻是再恰當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