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6章 東征西討(二)(2 / 3)

李績說道:“永王也算是武將軍人,和房相弄這麼酸掉牙的話什麼意思?你在吐蕃、西域的作法可是絕筆,讓人佩服,不知道我們該如何解決薛廷陀呢?”

李彥說道:“李尚書是大唐有名的儒將,說自己是武人,你讓李將軍情何以堪,如果程將軍在,豈不是當時就得和你急?”

這種圓滑不溫不火的笑談,把這些暗含機鋒的話化解於無形,李彥確實變得比以前厲害太多。這樣一說,給了李世民機會:“好了,就不要互相以捧了,朕還是一個武夫呢,俊青就說說該怎麼辦?”

幾句看著是閑話,但李彥心裏明白,李世民這是統一了思想,才找自己的。其實並不難解釋,李彥在維護大唐,在為大唐擴大版圖。

雖然錦兒成立了漢國,但在李彥心中,那和大唐是沒區別的,也是一個漢人為主體的國家,和後世地區分裂是一樣的。能說台灣不是中國領土嗎?隻是政權不一樣而已。

不過這個時代的國家概念和後世是不一樣的,所以在所有人看來,新漢就是別的國家。

既然已然這樣,李彥也就直接說道:“其實薛延陀沒什麼可商量的,直接滅了,把他歸入大唐也就行了,並不麻煩。”

李彥說這麼簡單,反而讓這些人發愣。他一笑說道:“皇上,諸位大人,其實你們有一點沒有弄明白,也不清楚,所以才會有這點顧忌。如果明白這當中的關鍵所在,可能什麼顧慮都沒有了。”

李世民奇怪的說道:“什麼問題沒有弄明白?”

李彥說道:“國家概念,在國家這一點上,並不是以姓氏和種族劃分的。他是以政權和文化地理區分的,所以才有國家這個概念。先有國後有家,並非是指構成體係,是由思想概念決定的。說明國是由家組成的,比如說,大唐姓李,但大隋姓楊,其實都是這個國家,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中國。薛廷陀的薛姓,吐穀渾的慕容,吐蕃的鬆讚,包括突厥的阿史那,他們都是家,但卻被冠上國的概念。其實一個國是可以並入很多家的,共同構成一個國家,我這麼說不知你們明不明白?”

作為都是相當有頭腦的人,文化水平都不低,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已天下為主人的思想,第一個說道:“俊青說的意思朕可以把他們都看成一個大唐的家?”

李彥不認為他們能一下明白過來,但還是說道:“這麼說也對,但並不是我們這麼看,人家就會同意,這種概念需要時間來接受。比如現在的吐穀渾已然不存在,但在慕容氏的眼裏,他還是認為他的國家被滅了,並不承認是大唐的人。但幾十年,幾百年以後,他們也就承認自己是大唐的人了,不會再認為西海是他們的國家。突厥人、吐蕃人都是這樣,現在沒誰再提春秋時候的什麼齊國,楚國,秦國了吧?”

李世民點頭承認李彥說的有理,如果不讓他們獨立,時間一久也就歸入一個中心上。李彥說道:“曆代王朝,對少數民族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區別對待,讓他們始終有和漢人不是一個國家的心理。其實征服哪一個地方都不應該讓他特殊化,而朝廷總是把他們區別開來,給優惠的政策,看著是照顧他們,但恰恰這點讓他們認為和漢人不一樣,是獨立的。隻要有點能力就想自己說了算,想獨立王國。如果皇上能改變這點,我相信用不多長時間,都會歸心。比如一個任用官員問題,以吐穀渾為例,這一次派進去的全是漢人官員,他們不也一樣接受了嗎?如果吐穀渾的人確實有能力,也可以上中原各州府任職,那樣他們會認為中原任職的地方是他們的國家嗎?漸漸的就會承認他們都是大唐的人。”

房玄齡說道:“高明,平等才是對他們最好的政策。”

李世民點頭:“俊青真是大才啊?”

李彥笑著說道:“算了吧,十幾年前我就說過,不過你們都沒聽而已。當初對東突厥我就說過,但皇上好像聽溫大人他們的,什麼全其部落,留其民族。留其民族可以,為什麼要全其部落?現在看看突利他們怎麼認為的?”

李世民有些臉紅。李彥也笑著說道:“其實也怨我,當時沒有好好說,像吵架一樣。但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希望皇上三思。”

李世民點點頭沒說話,長孫無忌說道:“既然俊青提出解決辦法,那薛廷陀的漠北之事由你解決怎麼樣?”

這才是大家說這麼多的關鍵所在,李彥也不隱瞞觀點:“皇上,長孫大人,你們在顧慮錦兒新漢國吧?”

李彥這樣一說,這些人反而不好意思。這種事是不能公開說的,但李彥卻擺到桌麵上,讓這些人一時間說什麼都不是。李彥輕輕一笑:“我為什麼說了那麼多國家概念問題,也就在於這裏,並不是我向著自己妹妹,其實薛廷陀歸新漢歸大唐都沒什麼區別,都是讓他們接受漢家文化和中原思想,難道你們看不出來,新漢為什麼國號為漢,他們有多少漢人?恐怕十分之一也沒有,可為什麼不起別的名稱?錦兒讓他們慢慢變成漢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