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東征西討(一)
其實對李彥的觀點,李世民並不怎麼同意,畢竟國家之間,不像兩戶人家那麼簡單。防患於未燃,削弱周邊國家實力,壯大自己是必須的。
聽到李彥還有建議,也就感興趣的問道:“俊青有什麼話盡管說。”
李彥說道:“臣請皇上暫緩出兵高句麗。”
李世民愣一下,李彥不是一直主張打高句麗的嗎?以前連自己也不同意。暫時西北什麼事也沒有,這是征伐高句麗的最佳時間,李彥怎麼不讓打了?奇怪的問道:“為什麼?”
李彥說道:“皇上,高句麗不同於北方遊牧民族,他們是和大唐一樣的農耕國家,都是踞城而守,我們準備不充分,可能重蹈隋煬帝的覆轍。所以臣建議暫緩進攻,要做好準備再動,一擊必中。”
李世民很是自信的說道:“懋功,你和李彥說一下,看看朕是不是盲目出兵。”
李績站出來:“永王,高句麗這點皇上已經想到,所以唐軍做了很多準備。此次集中十萬大軍,水上戰船四百餘艘。水路並進,向北進攻。隋煬帝進攻失敗,隻是後勤糧草跟不上,所以這一次兵部研究決定征調牛馬羊,隨軍前進。他們不但能馱運糧草,也可以代替軍糧,沿途放牧就可以解決部分糧草,減少運輸消耗。再有,我們準備了大量的攻城器械,所以攻城也沒問題。”
李彥搖搖頭:“這不行,其實隋煬帝不是敗在後續補給跟不上,而是敗在氣候和地形上,主要是冬季問題。北方氣溫冬季是零下幾十度,也就是滴水成冰。沒有防寒衣服,士兵根本不可能作戰,北方道路崎嶇,都是山道彎道,平原很少,所以不利於騎兵作戰。”
李世民很是自信的說道:“今冬準備,明年春天開始進攻,朕相信不到秋季,已經結束戰鬥,不會拖到冬天。這一次騎兵數量很少,大部分是步兵,所以沒有問題。再說朕手裏有高句麗進獻的地理圖,還有職方郎中陳大德考察偵得的情況,根本沒有問題。俊青勞累身體又不好,回去休息吧。”
李彥也不記得李世民攻打高句麗是什麼結果,但是記得好像是勝利了,隻是不太徹底,最後打敗高句麗好像是高宗李治的時候。可看得出來李世民不想讓自己動搖軍心,知道再爭論下去也沒意義。
本來他想提出自己跟隨指揮作戰,但李世民好像鐵了心要禦駕親征,這是顯示他的機會,連李靖都不用,恐怕雖然不再懷疑自己,但也不會讓自己領兵。
具體征伐遼東是什麼時間,李彥也不記得。今冬準備,明年春天進攻,這時隻是夏季,李彥也就不著急。他也有一件事要處理,這一次收服竇彪,等於收複了彌勒教半數之人。
雖然這是一個大勝利,但竇標也說不清教主是誰,這讓李彥很難相信,身為副教主,怎麼可能連教主是誰都不不知道呢?
可是竇標解釋,李彥才明白白。他是竇家後人,大夏的人,這個神秘教主並不相信他,所以隻是讓他負責西北邊塞的事物,中原各道的教務不用他管。這就是說,他們是合作關係,並非是隸屬關係。
這一點了李彥很快就弄明白,那就是這個教主明白竇標不是為他打天下,是為自己打天下。雙方是利用的關係,當然不會讓竇標知道他是誰。也就出現教主不想殺李彥,想得到天書,可竇標竟然不管那些,利用自掌握的力量,兩次襲擊李彥,想殺了他。
竇標畢竟掌握彌勒教很多上層秘密,這是很有價值的。雙方達成協議,竇標幫助李彥鏟除彌勒教,李彥為竇標在海外尋找一個地方,支持他自立為王。
為了取得信任,竇標一切向李彥公開,李彥抓到的彌勒教徒,交給竇標。
李彥根本不在乎這點,印尼那裏號稱千島之國,上麵不知道這時候有沒有人,派李書同他們用軍艦,把竇標他們送上島就行。
這些李彥都要辦,也就沒時間參與李世民的事,既然他那麼熱衷於自己去打,就讓他去打好了。再說已經學會的李彥,不會傻到和李世民像以前一樣對抗,那樣對自己沒好處,也解決不了問題。
這次說服李世民,說服群臣,暫時不和錦兒爭鬥,將來什麼樣,李彥也不知道。他要做的是傳播漢文化,傳播漢儒家思想,不是和李世民爭奪什麼權利。
相信這時候竇標他們應該已經上船了,第一步先到台灣,竇標也有很多人要聯係,也有大量的錢物要運走,這些都是需要安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