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9章 回長安(1 / 3)

第129章 回長安

李彥愣一下:“回京?幹什麼?”

李秀寧說道:“我怎麼知道,聖旨在那呢,自己看”。

李彥拿過來看了一遍,經過這麼多年的學習,加上他的功底,總算是把繁體字弄明白了。其實很簡單,天天看到的都是這樣字,再笨也學會了。

這也就是後世那些留學生為什麼去國外一兩年,英語基本都過關的原因。每天聽到的看到的都是英語,你不說就沒法交流,也就學會了。

李彥就是這樣,天天接觸文言文,天天看繁體字,它本身又不是沒文化,隻是不習慣而已。四五年時間,他也能看懂文字和書籍。隻是李彥天生懶惰,又不想學習那些經義文章,所以在有些文人看來,李彥還是一個沒文化的粗人。又不是很講究身份的他,也不刻意的注意自己言行,說話的習慣還是沒改。但是回想起來,李彥都會搖頭苦笑,自己已經適應這個時代。

除了他腦袋裏帶來的那些不屬於這個時代的知識以外,基本上李彥也就算是一個唐朝人。他不再反感別人向他下跪,李彥也不會抗拒向別人跪拜。特別是麵對皇家的時候,這讓他不得不感歎,皇權不是什麼人都能抗拒的。入鄉隨俗,隨波逐流,最後隻能安慰自己:“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看了一遍聖旨,李彥才知道,難怪李秀寧也不知道讓他們回京幹什麼,因為聖旨上什麼也沒寫。隻是讓李秀寧和李彥即刻返京,並州事物暫時有其他官佐代理。

李秀寧是刺史,手下有長史和別駕,還有錄事參軍,當然交代一聲就行。至於大都督一職本來就是遙領的官職,算是監察機構。

李彥是公主府長史,在並州根本沒有職位,幾乎不用交代什麼。何況李彥根本就沒有實際參與什麼買賣,他完全是出賣技術和智慧掙錢。

就這樣,兩人十幾天之後,坐車趕往風陵渡,在那裏過黃河直接回長安。

當兩個人到達風陵渡的時候才發現,短短半年時間沒來,風陵渡這個不大的小渡口,因為雲風鐵路終點在這裏,三年多時間,已經發展到一個縣城一樣。可他不是縣城,也就沒有城牆,完全是散開式的。黃河岸邊上的碼頭越修越多,原來的小船很少,都是幾千斛的大船。

往來運送的都是鹽類和糧食,還有些土特產,整個碼頭一片繁忙。其實整個河東道都是一樣,沿鐵路兩邊的鄉村全都在急速擴大,特別是幾個樞紐站,更是發展很快。

隻是地廣人稀,生產力落後,偏遠地區還是很窮。這一點李彥也沒有好辦法,隻能是一點點來。四年多時間,他才幹成這一件事。還是一個省不到的地方,也隻是一條一千多公裏的簡易鐵路,全國呢?

大唐疆域最大時候是一千二百四五十萬平方公裏,李彥又有幾個四年?特別是邊遠地區,後世不惜代價修建成昆、成渝鐵路,不惜代價修建京九鐵路和青藏鐵路,為的什麼?不就是為了加強和內地聯係,便於中央對這些地方的控製和管理嗎?

李彥設想要是修一條到西藏的鐵路,修一條到新疆和蒙古的鐵路,吐蕃和突厥還能這樣嗎?東亞那個地方還會脫離大唐嗎?可他卻沒有那麼多時間,李彥能活幾個四年?

所以他不再想怎麼掙錢,也不想自己開多少買賣和工廠,而是全部出讓技術。李彥要完成基礎建設,中華民族絕對不少智慧,有了這些技術,會幹得更好。就像現在的雲風鐵路,李彥根本什麼都不用管,幾個股東管理的很好。朔州煤礦也開采的不錯,隻是沒有機械設備,產量低下而已。

李彥打算,既然回長安,那就抽時間把炸藥搞好,有了炸藥,哪怕是黑火藥,炸石頭開山還是沒問題的,礦產數量就能提升幾十倍。

大唐最缺的是鐵礦,李彥在努力回想自己知道的鐵礦,鞍山在高句麗手裏,部分在室韋手裏,說明白就在突厥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