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7章 憂民意識(2 / 3)

可是這幾場戰鬥下來,李彥發現,對抗騎兵步兵還是有不少弱點的。根據作戰特點,想到一些破解騎兵的方法,可需要時間才能解決。

既然已經這樣,說別的都沒用,還是看看再說,畢竟趙景慈說當時長安並不知道這樣的情況。按著趙景慈說的,當時也想到這點,關鍵就是李秀寧是否能快速占領延州的問題。

要是知道能快速占領延州,取得這樣的勝利,相信李淵不會下這道聖旨。既然李秀寧戰報已經上報,趙景慈也向李淵上奏,那就看看情況再說。有趙景慈指揮軍隊,李秀寧反倒沒什麼事。可李彥有事,他還是將軍府長史。

不過李彥對趙景慈可不是李秀寧,很多事交給下屬就不管了。當初答應李淵,不用錢那是李秀寧是主帥,如今換成趙景慈,李彥當然不管。

趙景慈哪知道李彥出來帶著的不是糧草是錢,他打算走到哪,就在當地收購糧食,根本不用後麵往前運輸。這樣不但節約消耗,也不用有輜重拖累。

所以整個五萬大軍,隻有兩三天的糧食。當這些交到趙景慈手裏的時候,他可是毫無辦法,隻能向長安求援,請求後續糧草趕緊運來。

竇蓮是戶部侍郎,這一次監督李秀寧才出任河東道大軍司馬的,他隻好想辦法相助趙景慈。

李彥是左驍衛長史,不是河東道大軍長史。很多事他也不管,弄得趙景慈十分腦袋疼。可那是公主,即使不是元帥,還是將軍,趙景慈屁也不敢放一個,隻能自己想辦法。好在段達,公孫武達和李仲文都是老將,加上竇蓮還算可以。

延州城裏的事李秀寧和李彥根本不管,兩個人帶著親衛到處溜達。李彥的話,這是旅遊。

可兩個人去的地放越多,李彥的心情越沉重。因為百姓的貧困程度無法想象,連年戰亂,又是臨近突厥的地方經常遭到劫掠。

很多家裏連飯都吃不上,百姓窮苦潦倒。李秀寧比李彥知道的多,所以沒感覺什麼。

看到延州周圍這樣的狀況,李彥徹底沒心情再遊覽,可他還是每天騎馬出去。

李秀寧也不明白,李彥非常厭惡騎馬,可這段時間他不知道為什麼,天天騎馬出去,有時一走就是一天。五十名親衛雖然不高興,可誰都不敢說,隻好跟著。

看的地方越多,李彥心情越是沉重,他不知道貞觀之治到什麼程度,可今天已經是武德二年。貞觀開始還有七年時間。看這架勢,貞觀之治也好不到哪去。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就是隻有三十年時間。

後世三十年的高速發展,成績都有限,何況這個時候。可天下並沒有平定,戰亂還是不斷。王世充,竇建德,杜伏威,還有很多占據一方的割據勢力。他們互相攻打,你打我,我打你,遭罪的是誰?百姓!

李彥以前從來沒考慮過這些問題。他隻想自己掙到錢,過上少爺生活。安定天下那是李家皇朝的事,他沒有那麼高的思想境界,也不想當什麼救世主。

可看到延州周圍的景象,李彥第一次有了曆史責任感。他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麼,否則不是對不起自己的一次穿越?他是正六品的官職,又是左驍衛將軍府長史。就是一個縣令也沒有他的職位高。

李彥不隻是到處看,是調研。他去了清澗,延川等等各縣,和縣令談過,弄得這些縣令膽戰心驚。因為他們大部分是大梁官員,也不知道這個唐軍武官少年什麼意思,都是恭恭敬敬的接待,又問必答。

對於李彥的奇怪行為,李秀寧終於忍不住了:“俊青,你幹嘛?不是想棄武從文吧?你要是願意,回京城我和父皇說,把你調入文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