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我的地盤(1 / 2)

雲州市主幹道其實隻有兩條,在市中心十字路交彙,以方向命名,大東街大西街合稱迎賓路,大南街大北街合稱雲中路。九龍電影院和飲食公司在大東街,英皇夜總會在大北街,其實距離並不遠。市裏依托這兩條主幹道形成了幾個區域性的商業區,大北街由於臨近火車站與汽車站,人口密集,外來人口比較多,所以形成了以酒店、賓館、洗浴中心、娛樂夜總會等休閑住宿為主體的消費區,而英皇夜總會又是雲州市最早的集娛樂、KTV、洗浴、住宿為一體的綜合性休閑場所,所以在市裏有很高的知名度。

英皇老總是顧誌傑,對於這個人很多人都不熟悉,因為從開業那天露過一次麵之外,四年中很少有人能見到他。究其原因,顧誌傑是一個比較低調的人。四年前就身家百萬,據說在京城和省城就有多達七處房產,還在省內各主要城市都開有夜總會,規模也相當的大。顧誌傑四十五六歲,據了解他的親信說,他是雲州市土石村的人,二十來歲的時候在村裏私自開礦挖煤,狠掙了一筆,後來發生了礦難,井下施工的二十多個礦工,沒有一個上來的,當時在全國都引起了轟動。不過不知他用了什麼手段,居然隻賠了不到二百萬,就了解了此事,甚至後來還有了自己正式注冊的煤礦。每次說到這些,人們總是難免有所猜測,要不就是家裏有厲害的親戚在某個部門管事,要不就是錢送對了地方,總之,此後顧誌傑更上一層樓。

七九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十一屆三中全會剛剛開完,改革的呼聲傳遍大江南北,層出不窮的新行業雨後春筍般,一夜之間在祖國的大地上奇跡的露出了頭。顧誌傑屬於先行的一批人,他跑到省城並州市開起了洗浴中心。當時在省城工商業整合後的新商機吸引了很多港商、台商來投資,也初步形成了由第一批港台過來的商人組成的圈子。要說顧誌傑在經商方麵確實有過人之處,不知怎麼折騰的,居然和港商、台商打成一片,而且還加入了港商在河東省的商會——港務社。自此之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先後在並州開了多家洗浴中心、賓館、夜總會。有了錢之後,他把投資的腳步放大,又在雲州市、忻城市、朔方市等地做起了連鎖的娛樂夜總會。

正是因為攤子鋪的大了,收入也高了,所接觸的人也就雜了。上到省裏的高管要員,下到地方上的社會青年,隻要是對他有利的或是來投靠他的,他都一概接納,漸漸的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個小圈子。圈子雖小,可能量卻大的出奇。他手下有兩種人,一種是為了更好的獲得商業利益、鞏固商業地位的上層圈子,一種是為了打壓其他競爭對手,進行商業壟斷的下層圈子。

前一種人比較低調,大多是各機關的領導,也有些是外麵的大商戶,在遇到重大的問題時,他往往不用親自去處理,隻要打幾個電話,基本就會搞定。

後一種人則低調不起來,因為充其量這些人隻能有一個固定的稱謂“打手”。可是不要小看這幫人,人數眾多不說,其中還有幾個比較能打、比較會打,也比較敢打的人,就是常說的“小頭目”。馮奎就是一個。

他是和顧誌傑從小一起玩泥長大的光屁股朋友,自從顧誌傑出人頭地後,他也就跟著得道升天。這個人從小就是打架惹事的主,當打手對他來說輕車熟路,關鍵腦子還很好使,顧誌傑有一些機密的事情,還找他商量。他在顧誌傑的經營體係中可以用不可或缺來形容。夜總會開到哪裏,他都要先到哪裏去打前站。因為不論在哪個地方都有一些地頭蛇,要開夜總會總要把地頭蛇清理幹淨才行。

馮奎剛到並州時,就和並州的流氓團夥發生了摩擦,一天夜裏,五六十人在一座廢舊的機修廠裏發生了火並,馮奎提前布置,大獲全勝。之後接手了團夥,成為更大的流氓集團。後來在朔方、忻城、雲州他都是先鋒,為顧誌傑的天下打下了半壁江山。

還有一個人叫倪鵬,是顧誌傑在並州發展時收的一個小弟。倪鵬是有學問的,他是最後一批上山下鄉時的知青,也不知什麼原因沒有走到正道兒上,一直在並州的流氓圈兒裏轉悠。當顧誌傑出現的時候,他知道這個人將來是會有出息的,毅然的加入到隊伍裏來。經過一段時間的配合,顧誌傑發現倪鵬有著其他人不具備的細心和縝密,倪鵬也發現顧誌傑膽子大、路子寬,兩人一拍即合、相見恨晚。之後的事情也就順理成章,幾乎顧誌傑所有的場子都是倪鵬出麵來打理,他悠然的躲在背後收錢。

四年後,顧誌傑團夥人數已經達到兩千左右,和他有關係的上層也有百人,再加上手中將近三四千萬的鈔票,這麼大的組織,顧誌傑想不驕傲都不行。

人一有了錢就會變質,從經商的角度講,顧誌傑發現了一條掙錢更快的路子,那就是毒品。一次偶然在夜總會裏認識了南部邊境過來的毒販,大家相互介紹了各自掙錢的手段,顧誌傑當時就決定要投一筆試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