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一顆“流星”

特別關注

作者:謝飛

有一種說法,說人們在看到流星雨的時候許個願,這個願望就會實現。如果這些流星雨的“雨點”變大了會怎麼樣呢?願望會更容易實現嗎?錯!當流星雨變成隕石雨之後,帶給人們的可能是一場災難。

2013年2月15日,俄羅斯車裏雅賓斯克州就下了這麼一場隕石雨,導致1 200多人受傷。這場隕石雨也引發了全球的關注。

隕石雨的來源

這場隕石雨是怎麼來的呢?先看看科學家是怎麼說的。

科學家認為,這次襲擊俄羅斯的隕石雨來自一顆墜落的隕石。這塊隕石其實是大約一年前脫離小行星帶的一顆小行星,進入地球大氣層後僅存在了30多秒,隨後飛到地球上空24至19千米時摩擦燃燒發生劇烈爆炸,產生大量碎片,形成了隕石雨。在墜落區域,許多建築的窗戶玻璃破裂,人員受傷。該隕石重達7 000噸,爆炸威力相當於20顆原子彈,幸運的是,大氣吸收了絕大部分能量。

隕石墜落,罕見?頻繁?

著名天文學家Alan Harris作報告時最愛講的一句話就是:“我冒著更大的危險來宣傳小行星撞地球的危險。”他通過計算認為,一個人一生中被隕石擊中的概率約為70萬分之一,甚至略低於一個人一生中遇到一次空難的概率。

但是就在俄羅斯隕石雨事件發生不久,小行星2012 DA14與地球擦肩而過,古巴也遭隕石襲擊。這3位天外來客在不到24小時內接連造訪,引起全人類對“太空轟炸”危險的高度關注。很多同學不禁疑惑,隕石墜落到底是罕見還是頻繁呢?

實際上,隕石墜落地球是很頻繁的。來自小行星或彗星的小型流星體撞擊地球的情況很常見,地球每天會攔截80噸太空物質,小汽車大小的天體落入地球的頻率約為每月一次。類似隕石在俄羅斯上空爆炸產生火球的事件經常發生,隻不過由於很多火球墜入大海或偏遠地區,所以我們才未能觀測到。像這次俄羅斯隕石那麼大的太空石塊撞擊地球的概率為每5年到30年一次。不過由於地球被海洋保護,類似事件通常不為人注意。

隕石麵對的考驗

在太陽係內,有很多小至沙塵,大至巨礫的碎片,被稱為流星體。它們是隕石的直接來源。流星體要到達地球,成為隕石,需要經曆一係列考驗。在進入地球大氣層時,它們會與大氣發生劇烈摩擦,燃燒殆盡的就成了流星,而那些落到地球表麵的幸存者,才被稱之為隕石。

(欲了解更多關於流星的知識,請翻閱《科學大眾·小諾貝爾》2012年第3期雜誌上刊登的文章《看!“神的禮物”在飛》)

行星撞地球,可以預測嗎?

這次墜入俄羅斯和古巴的隕石,由於個頭實在太小,加之其軌道不定,監測起來有難度。對於正常的小行星,可以計算其運行軌道,或者通過衛星捕捉到行星的軌跡。這次與地球擦肩而過的小行星2012 DA14,從其編號就不難看出,它去年就被監測到了。

隕石撞地球,小心衝擊波

被隕石砸到的人真的不多。即便這次俄羅斯隕石造成上千人受傷,其主要原因也是衝擊波先襲擊建築物,建築物倒塌及玻璃破碎導致人員受傷。

流星體墜落速度非常快,能達到每秒15~70千米。在與空氣強烈摩擦的過程中,流星體表麵溫度在短時間內急劇上升。由於受熱不均、內部反應等原因,流星體會發生碎裂和強烈爆炸。爆炸後,周圍空氣猛烈震蕩,形成衝擊波,並以超音速的速度向周圍傳播。在隕石墜落前,衝擊波先行到達地表,導致建築物玻璃破碎。

如何應對這種撞擊呢?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王思潮表示,因為光傳播得很快,從看到隕石墜落的強光到震碎玻璃,一般有幾十秒鍾的時間,假如看到很強的閃光,一定要避開或者不要靠近玻璃窗,這樣可以減少受到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