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心理畫像(2 / 2)

“第一個受害人,悅琳琳” 我說。

“等一等”葉雪說,她在背板上列了一個表格。

第一行:性別 女

第二行:年齡 23

第三行:職業 學生(演員)

、、、、、、、、

、、、、、、、、

寫下悅琳琳的基本信息之後,然後是冬燕的基本信息。

第一行 、、

第二行、、

、、

、、、

、、、

表格的使用讓我們可以更加直觀的對比兩人,被害者同為女性,被害者都對演戲感興趣,被害者處理的手法相同,都是留下頭,身體的其餘部分用水泥進行澆築覆蓋。

“我沒看出來到底被害人身上的什麼特質吸引凶手,長相真能算是一般,連梅小清都不如”

“既然在外表上找不到什麼共同的地方,那麼吸引凶手的可能性隻能集中在”

“扮演的角色?難道她倆扮演了同一個角色,不過一個是舞台一個是片場,更何況角色也不僅僅是隻有她們演過的呀”

“那就是說和角色無關?”

“總不能說是她們的表演技巧吸引了凶手吧”

“你們倆說得不錯,不過我們還是看一看她們倆具體扮演的是什麼角色再說” 葉雪打斷我和梅小清的討論。

“我記得,悅琳琳扮演的角色是個丫鬟,可是冬燕扮演的我不知道”

“這點是我疏忽了”

“不過他們演話劇的扮演的角色可能不少,我們也不知道凶手到底看了她表演的哪一場”

“她的日記裏不是都寫了麼” 梅小清說。

“對呀,日記,你看我這腦子,不過我們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查”

“根據張然的說法,那我們我們從一周前開始查,逐步向前”葉雪說。

“好”

廢了一番功夫,我找到一場名叫《死亡與快樂》話劇。

“葉雪,這裏有一場叫做《死亡與快樂》的劇”

“《死亡與快樂》這倒是和凶手的氣質比較符合呀” 歐陽雪說。

“有劇本沒有,”葉雪問我。聽她的語氣,葉雪很在意這部劇。

“沒有劇本,不過看樣子冬燕扮演的應該是主角,一個追尋死亡的詩人,這些在她的日記裏有寫,她極力表現出詩人的痛苦,那種不安與無奈”

“不知道劇組裏有沒有這場表演的錄像。不過我應該是個關鍵點,我們繼續吧”葉雪說。

“如果說這劇和凶手的氣質符合,那麼凶手一定是個麵帶憂鬱的人,也許他很久沒有笑過了”

“凶手有預謀的跟蹤,沒有著急下手,一切準備妥當之後才開始,這說明” 葉雪說下去,似乎是在等人接話。

“凶手有耐心,計劃周全說明他不是瘋子,”

“凶手是不是反社會人格” 梅小清拋出專業性的術語。

“反社會人格?這是什麼,恐怖分子麼”

“反社會人格簡單來說就是沒有愧疚感,無論做什麼,殺人也好,即便是自己的父母親人,也不會有愧疚感的產生,”

“還有這種人,我是開了眼界”

“不過這個凶手顯然不是”

“為什麼”

“凶手殺人是經過挑選的,反社會人格殺人,隻是為了殺人取樂,他們不會忍耐,也不會跟蹤”

“哦”

“別失望,再接再厲”

“不過凶手第一次殺人,卻並沒有顯示出對殺人的恐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葉雪看了看歐陽,等待她的解釋。

“一般連環殺人犯都會在童年時期開始殘忍的殺害動物,成年後也會因為盜竊、打架之類的案子留下案底,不過這個凶手確實不同,沒有殺人的愧疚感,顯得偏執,很難想象一躍而成的殺人犯”

“可到底還是會存在的”

“不知道是什麼事情刺激了凶手,死亡是一種本能,不是指向自己就是指向外界,指向自己會進行自我毀滅,指向外界就是不停的殺戮”

“凶手也有可能自我毀滅,自殺,那這樣不是很好麼”

“好麼,我想當凶手無法從獲取快感的時候,也就是他自我毀滅的時刻,隻不過那個時候,不知道要有多少人會死去”

“他到底還是無法對死者產生愧疚感,成因到底會是什麼”

“生命是什麼?”

歐陽雪沒直接回答我的問題,反倒這樣問我。“生命是活著唄”

“是啊,你不會對一塊石頭,一張桌子,一扇窗戶產生感情吧,凶手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