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欣賞與朗誦》課程是漢語言文學、語文教育師範專業核心能力課程之一,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結合的課程。《古代詩歌欣賞與朗誦》是2010年重慶市級精品課程“古代詩歌欣賞與朗誦”教材,適用於漢語言文學、語文教育、初等教育專業,也可作為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教材,以及基礎教育階段語文教師的參考書。
本書以“人文內涵”為主線安排內容。廣義的人文文化(Human Culture)包含人文和社會科學,是以文學、倫理、道德、哲學、藝術、宗教等人文社會領域為指向的文化體係。其主體內容就是人文學科的知識體係和價值觀念體係,體現人的道德情操、理想信念、精神境界及價值追求等,也被稱為人文精神,是人文文化的核心。人文精神的內涵包括了人作為自然的對應物,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即維護生態平衡,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作為生命個體的人,對自身本性、本質及其意義與價值的認識,即珍惜生命,有正確的信念、信仰、理想和人生目標的精神;作為社會的人,對人與人、人與國家社會的關係的認識,即與人和諧相處,個人利益服從社會利益,以社會進步為己任,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因此,教材以師範專業學生從教能力的培養需要為指導思想,打破了以往學科專業課教材按照時代從先秦到清代編排古代詩歌作品的設計,以“人文內涵”為主線安排教材內容。教材除前言(古代詩歌漫談)外,第一、二、三章依次為歌詠大自然詩歌、抒發春恨秋愁詩歌、哲理詩歌,體現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第四、五、六章愛情詩歌、親情詩歌、友情詩歌體現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感悟;第七、八章愛國詩歌、懷古詠史詩歌則更多體現人與國家社會關係的高度認同,有強烈的社會使命感。本教材選篇以中小學教材的古代詩歌選篇為基礎,在難度、廣度上又遠高於中小學教材,注重詩歌作品的經典性、可讀性。
本書是欣賞與朗誦的交叉融合,實踐性強,能滿足教師、師範生以及廣大古代詩歌愛好者的欣賞與朗誦需求。本書第一至五章分別論述了古詩朗誦的藝術技巧、節奏、重音、停連、語勢和態勢語在朗誦中的作用,結合詩歌作品的欣賞進行朗誦技巧的訓練。第六章是朗誦技巧的綜合運用。第七、八章集中論述古詩朗誦的朗誦策劃和節目編排的技巧,結合懷古詠史詩歌及《春江花月夜》舉例和做實訓指導。從每章朗誦部分內容的安排上,均包含三個部分:技巧的理論講述、實訓指導(3篇古詩)、課後實訓。“理論講述”是理論的宏觀把握,“實訓指導”是個案的具體技巧分析,“課後實訓”是技巧運用的遷移和拓展。在理論講述過程中的分析舉例、選編的實訓指導篇目及課後實訓題均與不同題材相對應,以此強化理論的理解應用,促進理論到實踐的飛躍。
本書古詩朗誦的技巧標注符號統一。其中,重音:“ .”,停頓:“/”(“//”表更長時間的停頓),延長:“—”,平行語勢:“→”,上行語勢:“↗”,下行語勢:“↘”。
本書的撰稿者都是重慶教育學院文學與傳媒係多年從事古代文學課程與朗誦課程的教師。主要由張承鳳撰寫並負責全書的編寫思路設計,嚴金東、張亞婷分別負責欣賞、朗誦部分書稿的編寫體例的設計。嚴金東、張亞婷、羅瑜、蔣先偉、王淩參與了部分書稿的校審和修改工作,魏巍、肖雪蓮參與了書稿的文字整理編排工作,最後書稿由張承鳳修改和定稿。編寫人員及分工如下:
前言:《古代詩歌漫談》主要由張承鳳撰寫,其中《古代詩歌的發展演變》由嚴金東撰寫。
第一章:《歌詠大自然詩歌欣賞與朗誦》中欣賞部分由嚴金東編寫,朗誦部分由張亞婷編寫。
第二章:《春恨秋愁詩歌欣賞與朗誦》中欣賞部分主要由蔣先偉編寫,其中嚴金東、高永江各編寫三首詩歌欣賞,朗誦部分由張亞婷編寫。
第三章:《哲理詩欣賞與朗誦》中欣賞部分由肖雪蓮編寫、朗誦部分由張亞婷編寫。
第四章:《愛情詩欣賞與朗誦》中欣賞部分由張承鳳編寫、朗誦部分由羅瑜編寫。
第五章:《親情詩欣賞與朗誦》中欣賞部分由高永江編寫、朗誦部分由羅瑜編寫。
第六章:《友情詩欣賞與朗誦》中欣賞部分由陳靜編寫、朗誦部分由羅瑜、張亞婷、魏巍編寫。
第七章:《愛國詩歌欣賞與朗誦》中欣賞部分由肖雪蓮編寫、朗誦部分由魏巍編寫。
第八章:《懷古詠史詩歌欣賞與朗誦》中欣賞部分由嚴金東編寫、朗誦部分由魏巍編寫。
本書的編寫出版得到了重慶市教委高教處、重慶教育學院教務處、重慶教育學院文學與傳媒係的大力支持。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借鑒了國內外文學教材和朗誦的有關論著,在此一並致以真誠的感謝!
編寫者
201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