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曼諾夫斯基早期鋼琴作品的創作風格探析
樂海拾貝
作者:陳亞麟
卡羅爾·希曼諾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1882-1937),是繼肖邦之後對波蘭音樂作出重大貢獻的作曲家,被譽為“波蘭現代音樂之父”。希曼諾夫斯基經過自己畢生的探索,終於在自己的晚期創作中找到一條屬於波蘭民族的音樂創作之路。為波蘭,也為世界留下了一筆頗為珍貴的音樂遺產,成為了20世紀波蘭現代音樂的奠基人。希曼諾夫斯基早期作品絕大部分是為鋼琴而作,其音樂創作與肖邦音樂創作有密切的聯係,並且受到斯克裏亞賓早期鋼琴音樂風格的深刻影響。本文通過對其早期作品的創作背景及創作風格的形成因素做簡要分析,從而對其早期創作的風格成因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一、早期創作背景概況
卡羅爾·希曼諾夫斯基出生在一個藝術氛圍濃鬱的傳統波蘭貴族家庭,從小就對藝術尤其是音樂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同時也顯現出極高的音樂天賦。而此時的波蘭正處於俄國的強權統治下,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的民族意識強烈。而這種民族意識也深深地紮根在了希曼諾夫斯基的音樂創作中,年輕的希曼感傷自己縱使滿腔熱血卻又無能為力,隻能目睹著國破家亡的蒼涼,他把心理世界通過自己的音樂表達出來。
美籍波蘭鋼琴家阿圖爾·魯賓斯坦在他的自傳中寫到:“卡羅爾很難琢磨透,他患有廣場恐懼症,和陌生人在一起時他總是很拘謹,在沒有聽過他作品的作曲家麵前表演自己的作品,卡羅爾總是很反感。他會說:到我這樣的年紀,我討厭讓別人考我。不過,他像孩子一樣的信任我,我們在一起,他覺得很安全。”(Krzysztof K.B(2006):Singer’s guide to Karol Szymanowski’s opera King Roger,Op 46.)上文提到的希曼諾夫斯基性格中難以琢磨的孤獨是有原因的:他在四歲時左腿受傷,幾次手術都不能痊愈,最終造成終生殘疾。因為行動不便,所以他童年的很多時光總是一個人度過。幼年時的他一直被一種可怕的、扭曲的心理狀態所縈繞。在他的書中這樣寫道:“人們必須承認,我們的宗教教育從哲學上說是荒唐的。人們也不能強求一個孩子不要誤入倫理上持續的羞恥感之歧途,而走到更高層次的信仰層麵上來。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也是一個非常深刻的形而上學的問題(即個體靈魂與整個世界之關係的奧秘)。”(Wightman,Alistair,Karol Szymanowski:His Life and Work,Ashgate,1999:12.)也正是這個原因,無形中形成了他孤僻、內向、敏感的性格。而這種孤獨感也被深深地滲透進了他的音樂創作中,成為他作品中獨占鼇頭的一個風格特性。
希曼諾夫斯基的早期生活經曆中,時常會被青少年時期的“煩惱”所困擾。這煩惱中有對愛情的困惑,也有對人生的迷茫,而這些在他現存的早期的詩中鮮明地顯現出來。他此時的作品更真實反映了青年人的理想主義精神。由於戰爭的環境因素,每個波蘭人對於自己民族的獨立都有著至高無上的追求,波蘭的獨立讓他們期盼已久。所以當時波蘭人民日益高漲的民族熱情似乎並不讓人詫異,而希曼諾夫斯基的早期創作就是在這種孤獨的掙紮和期盼民族獨立的感情交織中進行著。審視希曼諾夫斯基現存下來的早期筆記本,會對她青年時期的憤怒和有憂傷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在一部名為《春》的作品中,提到了“希望的棺木”,而在另一部作品《隱居》中,不僅有“逝去的愛情之歌”還有“隱居”,讓他的早期的生活盡管看起來像“幸福的夢”,留在內心中的卻是“無盡的呐喊”,並墜入“絕望的深淵”。
1898-1899年他創作了一部作品《Dream》,描述了這樣的故事:從前,一個年輕人,駕著小小的海盜船,劃過碧波,來到遠方的小島上,在那裏有一個美若天仙的女子,片衣未著,在深不可測的山洞裏等待著她的心上人。整個作品中流露出的聽天由命,心灰意冷和自厭情緒。在這種性格所滋養出的審美觀、世界觀等都無所保留的滲透進他的音樂創作中。
希曼諾夫斯基在波蘭的音樂學校裏接觸到了巴赫、貝多芬、勃拉姆斯、肖邦和斯特拉文斯基的很多作品。這些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作品的創作風格對他的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尤其是肖邦和斯特裏亞賓,在他的早期作品中有著明顯體現。那時的希曼諾夫斯基喜歡讀書和寫詩,尤其是晚期浪漫主義文學讓他深深迷戀。1887年,希曼諾夫斯基跟隨自己的父母去旅行,到了維也納、在維也納歌劇院,全家人觀看了比柴的《卡門》和瓦格納的《羅恩格林》,希曼諾夫斯基被瓦格納的音樂深深的迷住了,他隨即將其歌劇的曲譜帶回家研究。此後他投入到瓦格納的作品研究中,並嚐試著開始了自己的創作之路。
1901-1904年間,希曼諾夫斯基開始在華沙的音樂學院學習,師從於紮維爾斯基(M.Zawirski),諾伊科夫斯基教授學習和聲、對位、作曲等,自此,第一批作品陸續創作出來:比較重要的有:《降B小調鋼琴變奏曲》、4首《練習曲》、《波蘭民歌主題變奏曲》、《第一鋼琴奏鳴曲》等。這些早期作品旋律溫婉抒情,和聲極富張力,鋼琴織體詩意細膩,這一切都體現著同肖邦音樂傳統的聯係,以及斯克裏亞賓的早期鋼琴音樂對他創作風格的明顯影響。希曼諾夫斯基自己說過:“斯克裏亞賓的作品,尤其是早期的,與肖邦傳統聯係的如此直接,以至於他們看上去不像是原始的創造,更像是它的續篇……我經常沉思斯克裏亞賓在我身上是否有任何影響,(早期的)斯克裏亞賓在我的早期創作中一可能僅僅是前奏曲中,毫無疑問是有的,在以後的作品中,他似乎對我並沒有什麼影響”(Karol Szymanowski:Frederic Chopin and Contemporary music(弗裏德裏克·肖邦和當代音樂),轉引自Teresa Chylinska:Karol Szymanowski:His life andworks:31.)在他的《前奏曲》和《練習曲》中可以明顯聽出斯克裏亞賓的音樂風格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