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已經透露出來了,通用電磁針今年銷售量應該在5600萬台左右,平均出貨價為4200人民幣,出廠銷售額達到了2350億人民幣,上繳的稅費不考慮關稅的部分為580億人民幣,出口納稅為420億人民幣,創彙305億美金,公司在通用電磁針上實現的淨利潤率為38%,淨利潤額為890億人民幣,折合106億美金。
醫療電磁針,到年底,出貨量華夏國內合計能達到1600台,海外能合計達到1500台, 出口納稅30億人民幣,創彙25億美金。公司實現的出廠銷售額為270億人民幣,利潤率暫未知。
看起來,有雁過拔毛的感覺,但是的確如此。
海外國家的商務部門幾次向華夏商務部門提出交涉:希望取消華夏國內對電磁針出口的征稅,不要將20%的出口稅的壓力放在海外的消費者身上。
這年,除了礦產資源等一部分國家限製的出口產品,像電子產品,華夏的海關隻有“進口征稅”,一般不會有“出口征稅”的,但很顯然,電磁針是塊大肥肉,大家都想啃一口,對華夏的海關部門,這是無可厚非的。
所以,藍茵出貨一台通用電磁針,從去年的4500塊的價格降到今年的4200塊,如果在國內市場銷售的話,大概會被不同省份的零售商漲20%到30%的價格,也就是以5000塊倒5500塊之間的價格銷售。
但在海外的價格呢?首先拉到海關,繳納20%的出口稅,價格直接由4200塊變成了5040塊,這個價格是由海外的代理商承擔的,也就是605美元左右。也就是說海外的代理商需要給605美元藍茵電子,才能拿走一台電磁針,但由於華夏的外彙管理規則,藍茵電子能拿到的還是那4200塊人民幣。
海外的代理商以605美元一台的價格拉到自己國家的海關,有些國家可能免稅,像北歐三國就是對電磁針免進口稅的,但有些國家,由於進口量巨大,比如日美,歐洲一些先進國家,他們的海關也想從中分一杯羹,進口關稅定為20%,於是605美金變成了726美金,大代理商要賺錢啊,最少要賺錢啊?發給零售商,價格再提10%,變成798美金,零售商由於零售的過程涉及到的成本比較高,他們也加價20%到30%,於是最終賣給消費者的價格就是950美金到1050美金之間。
950美金,折合人民幣7800多塊,比華夏國內的銷售價格高了2800塊。
950美金,當然對美國的日美或者歐洲幾個先進國家來說,不是太高的數字,但對不少第三世界國家來說,普通的民眾想買電磁針就比較難了。
當然飯都吃不飽的國家,也隻有上層階級有能力消費這種電子產品了。
優質企業是創造財富的發動機,藍茵電子僅通用電磁針給“國家”創造的財富好像比公司的淨利潤都要高,這當然也是合理的。不過,出口創彙並不是指的“淨出口創彙”,藍茵電子為了購買intel的cpu,日立公司的電子元件,三星的內存,flash等等,也要向外彙管理部門申請外彙去海外購買的。對華夏的外彙管理部門來說,藍茵的“淨創彙”能力也是相當不錯的,“淨創彙率”差不度達到了80%,也就是240億美金。
而買回來的cpu或是電子器件呢?又得經過海關,被層層拔毛。
所以,有專業人士統計,藍茵電子每銷售1塊人民幣,可以帶動6到8塊人民幣,這個數字比微軟少了一些,微軟的1美金能拉到相關的15到18美金。
這也是為什麼微軟如此重要,在資本市場上雖然市盈率非常高,但卻一直受追捧的原因。
微軟的操作係統是一個平台,這個平台換代一次,就能帶動一係列的電腦硬件或是軟件的大更新。
而此時的電磁針,還遠遠沒有成為一個平台,帶動的僅是一些電子芯片類產業的發展。
除了通用和醫療用電磁針外,被大股東注入的資產還有LY編譯器。這款編譯器創造了非視窗類軟件的一個神話,到12月下旬,基本上就能知道這年的銷售狀況了。
華夏國內,使用的是“國民價格”,5000人民幣一套,訂購量為75萬套,銷售額為37.5億人民幣。
美國,2000美元一套,訂購量為230萬套,銷售額為46億美金。
日韓歐洲澳大利亞等先進國家,2000美元一套,訂購量為170萬套,銷售額為34億美金,
其他第三世界國家,800美元一套,為120萬套,銷售額為9.6億美金。
不過,這年,由於華夏已經加入了WTO,知識產權類的產品,諸如軟件,是取消了進出口稅的,所以2000美元,800美元,是藍茵電子直接賣給海外消費者的價格。
藍茵在這款編譯器上麵獲得了94億美金的銷售收入,毛利呢?85%,淨利潤率呢,達到了60%!
也就是說,在這款編譯器上,藍茵電子獲得了56億美金的純收入!
藍茵電子,除了公司暫不願對外公布醫療用電磁針的利潤外,兩項主打產品的淨利潤為163億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