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作者:盧超
職場的頭三年,是起點,也是轉折點,你形成的職業思維模式將會影響一生的職業生涯。
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對職場新人而言,職業生涯的“3歲”也尤為關鍵,這三年將會決定你未來的職場發展趨向,同時也會定型你的職業思維模式。其中,職業思維模式是職業生涯中最為重要的根基,也是一個人日後能否成龍成鳳的分水嶺。而影響思維模式的核心,就是職場新人在前三年的自我價值觀形成。
塑造職業思維模式的三年
圖1是大學畢業生走入職場後頭三年的價值觀變化曲線圖。大學畢業後第一年,職場新人關注的重點在於“知識獲取機會”,而“個人展示機會”及“升職機會”暫可忽略不計;隨著第二年個人業務熟練程度有所提高,“收入及福利”的需求突飛猛進,對其他項目的關注度有所調整;等到了第三年,“收入及福利”成為其主要關注點,對“知識獲取機會”的關注度跌到最低。
隨著入職時間的推移,由於新人對業務的熟練程度不斷提升,此時處於一個自滿情緒上漲的狀態,自我價值觀從“謙卑”向“自負”轉移,從而引起自我關注焦點的轉換。恰恰是這種轉換,使進入職場的第三年成為個人職業發展的分水嶺。
從圖1中變化的曲線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一個新人入職後的心態變化,由原來的“多付出,多收獲”,變成了“給多少錢,辦多少事”,再加上外界眾多企業給職場新人提供了更多選擇,於是“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思想孕育而生。對新人而言,這種思想的消極影響實在太大了,因為它會影響到你今後的職業發展。
2009年,我招募了一個工作10年之久的職場“老鳥”,他在談吐中透露出對應聘職位豐富的工作經驗。但有一點讓我比較介意,就是在工作的10年間,他先後換了6個不同的行業,供職於8家不同的公司,沒有一份工作幹得超過兩年。剛開始我還擔心公司無法“挽留人才”,但在之後的工作中,我發現了這位“人才”的致命硬傷。
此人在入職之初也是認認真真、勤勤懇懇的,對交代的事務尚能在預期內達到及格線。但隨著時間推移,當我試探性地將整體工作劃分為若幹小項目交給他全權處理時,問題就出現了:如果是他之前接觸過的項目,他會習慣性地將原項目做法照搬過來;如果碰到從未接手過的工作,整個人便不知所措、無從下手了,而為了維護“10年工作經驗”的牌號,他又不願向年輕人請教,從而導致交付的工作一拖再拖,影響了整個部門的工作效率。後來,我和這位員工進行單獨溝通後才明白,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是,他在剛入職場的前三年就沒有打好基礎,沒有形成係統化的思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