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意林
作者:
2012年,中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680萬人,加上前兩年200萬未就業人數,今年累計有近千萬大學畢業生要找工作,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工資將可能還不及沒上大學而出去打工的高中同學,甚至初中、小學同學。
一個未經嚴格論證卻客觀存在的現實是:大學畢業生生存狀態的民工化,很可能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
導致這一趨勢,大致有以下原因:
首先,能夠提供給大學畢業生“滿意”就業的崗位有限。行政事業單位和國企受編製限製,安置就業的能力十分有限。而由於升級速度緩慢,中國企業能夠提供的“滿意”就業的崗位也十分有限。即使這些有限的崗位,也被就業人群中有競爭優勢的小眾——博士、碩士、名牌大學畢業生等——所壟斷,而餘下的畢業生,很少再被視為人才,隻是人力。
其次,畢業生的素養問題。企業的確缺乏人才,而且願意為此支付成本,問題是大學畢業生滿足不了企業的需要。大學畢業生起碼應該具有四方麵的基本素養:
第一,獨立的人格。比如自立、自強、自律、毅力、文明、禮貌、積極進取、自知之明,這些基本的東西很大程度上並沒有真正融入他們的身心。
第二,係統的知識結構。盡管每個人都通過了考核拿到了文憑,而事實上真正合格的比例並不高。以市場營銷為例,不要說理論體係,就是最基礎的知識,能夠達到囫圇吞棗水平的也並不是很多。
第三,思維能力。當需要畢業生們運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解答問題時,往往會發現,他們更傾向於用支離破碎的記憶而不是思維來回答問題,這種現象在招聘中就大量出現。
第四,做事能力。如果說一個20多歲並且讀了大學的人沒有一定程度的做事能力,似乎是不可思議的,但事實上這卻是相對普遍的現象。許多企業正是由於實在沒有時間和耐心忍受應屆生的幼稚,而放棄了對他們的選擇,畢竟企業不是保姆。
最後,就業觀念問題。低學曆就業者知道自己的劣勢,起碼能夠忍受起步階段的艱辛,而大學畢業生則認為自己就是人才。這種心理上的認識差異表現在就業上,前者更能夠任勞任怨,後者則傾向於挑肥揀瘦或者工作不安心。
無論什麼人,拿到的都是勞動報酬,區別僅在於有的靠體力付出,有的靠腦力付出。腦力不夠又不願付出體力,自然會有麻煩。大學畢業生們大都想“勞心”而不願“勞力”,但並未真正了解“勞力”與“勞心”的邏輯關係,在目前這個社會轉型時期,就業也就成了問題。
當然,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有其社會層麵的原因,這無可否認。但是作為個體,不能完全依靠社會,畢竟,自己麵對的現實問題還得靠自己解決。好的就業崗位永遠是稀缺的,社會能夠做到的隻是給每個人提供就業崗位,而不是為每個人提供滿意的就業崗位,想滿意,就必須自己去努力。想幹什麼,能幹什麼,如何才能讓現實與理想結合起來?實際上,這是個營銷問題,文憑不等於能力,更不等於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