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髒話畢竟是髒話(1 / 1)

髒話畢竟是髒話

隨筆

作者:韓浩月

清明節三天假,火了一個網絡新詞“綠茶婊”,這個詞的釋義是,“總是長發飄飄、清湯寡麵、貌似素麵朝天但暗地裏化了妝,特質是裝出人畜無害、心碎了無痕、歲月靜好的多病多災模樣,其實野心比誰都大的女人。”

“綠茶婊”體現出人們在汙言穢語應用方麵的“創意性”,這是隻有在網絡時代才會出現的詞語組合,它充滿想象力,通過將根本不搭的兩個詞拚湊在一起,輕易地就劃出了一個涵蓋麵很廣的群體,它具有尖銳的傷害性,但卻沒有針對個體的準確指向,因此對它的運用,隻會釋放某種激烈的情緒而不必負擔法律或道德上的責任,迅速流行起來不足為奇。

針對女性的髒話尤其盛行,助推這股風潮形成的推動者通常是男性,但女性的大量加入,使得帶有侮辱性的詞彙才真正具有了繁殖、擴展能力。針對“綠茶婊”一詞的盛行,微博上出現了女性作者的批評與反抗,但這樣的反擊近似於單打獨鬥,在被情緒化推動的髒話浪潮下,更多人願意加入這場狂歡,而少有人阻擋它對漢語的汙染和對人性陰暗一麵的病態推崇。

澳大利亞人露絲·韋津利曾出版有《髒話文化史》一書,它給出的髒話使用戒律之一是,髒話隻適合出現於非公眾場合,比如你獨自開車在路上遭遇危險駕駛者時,大可以在駕駛室內罵對方一句,而在擁擠的地鐵裏,哪怕你被某位女士狠狠地捅了一下肋部,也不能當場說出一個髒字。但對應咱們現在所處的虛擬世界,以及現實中的公共場所,不難發現髒話已經成為身體衝撞與精神衝撞的首選詞。

中國人為什麼好罵,以前會說這和缺乏信仰和教養有關,也和缺乏辯論能力,喜好口舌之快有關,但現在髒話流行不僅仍與此有密切關係,而且還給髒話帶上了流行與時髦的麵紗,超常的生存壓力和浮躁的社會心態,更是為髒話的流行插上雙翼,再加上人雲亦雲的從眾心理,從網絡到現實,從私人場合到公共場所,從某人的“偶然發明”登陸到國家級媒體,髒話一次次創造著語言世界的“蝴蝶效應”。

但髒話畢竟是髒話,無論它的使用者為它冠以了多麼冠冕堂皇的理由,哪怕是自輕自賤,都無法洗白髒話的侮辱性質。髒話不分青紅皂白地成為了道德法庭的通用語言,根本不管它的傾瀉對象是否有被傷及無辜的可能。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無論髒話的流行性有多強,還是有許多人在自覺地抵製其使用,有許多人在阻斷它的傳播以及被寫進大眾話語譜係,所以,除了那少數幾個根深蒂固的髒話,多數流行一時的髒話隻能是狂風暴雨地來,疲軟無力地去,人們對美好社會的期待與想象,會起到自潔作用,在文明的旗幟下,髒話不過是吹過的一陣濁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