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紫砂陶刻妙窺
品質生活
作者:陸明生
紫砂壺興起於宜興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國茶文化大環境陶冶下的成果,尤其是文人的參與,將茶文化提升一個精神文化層次,而且經由藝人親自設計紫砂壺,或自己再題刻書畫,運用詩書畫印相結合,追求紫砂壺的鑒賞價值。
宜興紫砂是中華陶瓷文化藝術的精神領地。數百年來,宜興紫砂就以其溫潤的色澤、精湛的工藝、獨特的裝飾、雅致的品味而為眾多文人、愛茶人和收藏愛好者所鍾愛。曆朝曆代文人在參與紫砂器皿製作的過程中,不僅將詩詞書畫、銘印雕刻等中國傳統藝術形式引入紫砂裝飾,而且將他們的生活品味、審美趣味和哲學感悟融入到器皿的創作之中,從而使精美的紫砂器,極具文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在紫砂界,“字以壺傳,壺隨字貴”,已經成為一種共識。歲月漫漫,光陰荏苒。
曆史源流 曼生文化
同古代的陶器一樣,紫砂的刻飾最初隻是在器皿上刻劃製陶人的姓名和銘號。根據史料,元末明初的紫砂傳器就有銘刻,但隻是記載,無從考證。明蔡司霪《薺園叢話》裏記載道:“餘於白下獲一紫砂罐(當時俗稱壺為罐)有‘且吃茶、清隱’草書五字,知為孫高士之遺物,每以泡茶古雅絕倫”, 由此形成了紫砂陶刻的先河。時至明萬曆年間,製壺藝人署名落款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裝飾形式。此後,製器者和愛好者日漸追求紫砂器皿上的書法繪畫和銘刻趣味,鍾情紫砂的書畫名人、金石大家、文人騷客紛紛介入其中,促進了紫砂陶刻工藝的發展。
明代的時大彬製六角壺壺底鐫“萬曆丙申年時大彬”二行楷書,《陽羨茗陶錄》記載他“鐫壺款時,初請能書者落墨,以竹刀畫之,或以印記。後竟運刀成字,書法閑雅,在《黃庭》《樂毅》貼間,人不能仿,賞鑒家用以為別”。
曼生壺的文化現象,在宜興紫砂陶刻史上最具成就、且最具影響者莫過於清代嘉、道年間的陳曼生。陳曼生,本名陳鴻壽(1768-1822),字子恭,號曼生,老曼、曼壽、曼公,別稱夾穀亭長、胥溪漁隱、種榆仙客、種榆道人,浙江錢塘人,是清代著名的書法、繪畫和篆刻大家,被譽為西泠八家之一。這位造詣濃厚的學者,傾心於紫砂器皿的造型與裝飾,他與紫砂藝人楊彭年合作,融造型、詩詞、書法、繪畫、金石於一體,設計出宜興紫砂經典之作——曼生十八式,即陳曼生創作的十八種款式紫砂壺。傳世的“曼生壺”上,詩文金石都是寫刻在壺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滿肩滿腹,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銘”、“阿曼陀室”,或“曼生為七薌題”等等,都是刻在壺身,因而格外引人注目。
陳曼生在紫砂器的創新中傾盡自己的心血,從而設計創造出這一套流芳後世的紫砂佳作——文人曼生壺。他與製壺人的完美合作,不僅為中國的金石書法表現找到了一種新表達方式,而且成就了中國文人紫砂壺之夢,使紫砂壺成為受人推崇的最具藝術感染力的文化載體。他也由此為後人尊稱為壺之尊聖和古今紫砂第一人。他與製壺人之間的融洽無間的合作和探索,不僅創作出了無與倫比的紫砂傳世珍品,而且為後人歸納出來一套獨特的紫砂裝飾藝術,形成了一種曆史上難得的“曼生壺文化現象”,為爾後壺藝的精粹發展,創造了紫砂陶刻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
自陳曼生開創一代新風之後,朱石楳、瞿應紹、鄧奎、胡公壽、梅調鼎、徐三庚等一批書畫家積極參與其事,推動了紫砂裝飾藝術的發展。清末,宜興著名書畫金石家沈瑞田、崔克順、陳研卿、陳懋生等,積極地與製陶名家合作,創作出一大批紫砂經典之作,他們功底深厚,技藝嫻熟,所刻之器布局,雅俗共賞。
從曆史的角度來看,這種文人與製陶者之間的合作,賦予以實用為主的紫砂器以更多的文化藝術內涵,充滿了文人的雅趣和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由此形成了中國陶瓷史上一個獨特的藝術文化現象。這種結合,將製陶技藝與裝飾藝術完美結合,將紫砂藝術納入藝術創作的範疇,推動紫砂藝術向深的文化層次發展,從而確立了紫砂陶刻藝術的“金石文化藝術典範”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