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我們的城市記憶
廣州人 廣州事
作者:龍江
不是對於城市的得失,而是“80後”的我們對於在這座城市裏集體記憶的得失。在短短的二三十年的時間裏,我們隨著廣州在成長。但是每每被問起自己的城市時,卻總是難以表達。或許是在這樣短的時間裏,所有的一切變化得太快,又或許是我們自身變化得太快了。
童年的小賣部
小學在廣雅中學的旁邊,印象中那是個充滿著歡樂的地方。
每當放學的時候,同學們紛紛湧出校門,學校周圍也霎時間熱鬧起來了。離校門不遠,有幾間小賣部,每當這個時候總是擠滿了人。不少同學似乎已經有了零花錢這個概念,或許錢並不多,但是一些個小零食、小玩具倒也還是負擔得起的。當然,這些小賣部也正是因學生而存在的。
那個時候,我是沒有零花錢的,具體是什麼原因並不是太清楚,但是自己也沒有向父母提出過這樣的要求。放學能在小賣部裏“揮霍”一番,應該還是有些羨慕的,隻是又覺得這樣似乎有些不太好,至於這是什麼原因,估計是覺得浪費錢吧。
沒吃過豬肉,也還是見過豬跑的。沒有錢買東西,也還是見過同學買東西的。有好多童年時所謂的“寶貝”都是從這些小賣部裏流散出來的,然後又通過各種途徑傳播到幾乎所有同齡的孩子手裏。甚至於今天,我已經不能具體記得每一件東西是怎樣得來的,但那些童年的記憶依然以實物的形式保留著。
從最初的奇多圈,到後來的梁山一百單八將的卡牌,以及寵物小精靈的貼紙、小四驅車、彈珠人、彈簧槍、名片、激光筆、同學錄、海報等等,一係列玩的看的鬧的東西似乎都在標注一段段童年的往事。當年小賣部裏熱鬧的景象似乎也隨著這些玩物躍然眼前,甚至於一些同學的音容笑貌,也印在當中。
我印象中最熱鬧的一間小賣部是一位老婆婆開的,可能是因為老婆婆的神態慈祥,她店裏的孩子總是特別多。當然這裏的商品品種也是格外的新奇,而且應有盡有。各種各樣的零食、玩具、文具,隻要能想到的,似乎都能找到。當年的繁盛,一度讓學校都感到不安,要求學生們不要“幫襯”這些店鋪。但是學校的要求並沒能改變小賣部在學生心中的地位,至少一直到我小學畢業,一切都沒有改變。
後來我還去過那個小賣部,老婆婆再沒有見到了,是老人家的兒子在經營著店鋪。走進店裏,那感覺就如同是走進了時光隧道裏一般。店裏的擺設似乎還是當年的模樣,隻是物件隨著時間的流逝變得有些灰暗。兒時的那些玩物,有些竟然還放在玻璃櫃子裏,不再新鮮,反而有些陳舊。熱鬧的場景好像也是理所當然地消散了,隻有店鋪還在,就像當年一樣,還在那裏。確確實實的,是那間店鋪,那些東西——隻是我的小學已經不在那裏了。
荔枝灣
廣州有一個荔灣區,幾乎任何一個來過廣州一兩次的人都會知道。而為什麼會得名荔灣,可能有很多的非本地人卻並不知道。甚至是一部分的“80後”和更多的“90後”廣州人,可能也不一定清楚。
其實是因為廣州有一條荔枝灣,穿過西關,所以有了荔灣區這個名字。廣州有一條荔枝灣,這似乎會讓很多人誤解——你說的是荔枝灣路吧?不是荔枝灣路,而確切是荔枝灣。荔枝灣兩岸,有茂密的細葉榕,淡淡的雞蛋花和大片荔枝林。竹棚搭建的小吃攤,點綴在荔灣人家之中。荔枝灣上輕舟往來,一溪綠水顯出灣中遊魚。清風徐來,細葉榕的小果落入水中,發出叮咚之聲;夕照之下,麻石巷道中,傳來老人用粵語哼唱的舊時童謠。荔灣晚唱,徜徉其間,歸舟淩波,竹篙輕送。艇仔粥、魚片粥的叫賣聲,戲水聲、管弦聲交織映襯,一派水鄉風情。荔枝灣北起芝蘭湖,南至黃沙流入珠江。在廣州城西,荔灣路、中山八路、南岸路、黃沙大道一帶,交織出一片水網。有詩為證:“一灣清水綠,兩岸荔枝紅。”
我確切是在荔枝灣畔出生,在芝蘭湖畔成長的。但是我並不知道荔枝灣在哪裏,也不知道荔枝灣是怎樣的。因為從1985年開始,荔枝灣逐步地就被覆蓋起來了,才成為了荔枝灣路。
於是,荔枝灣變成了一個傳說,每當聽到老人家說起荔枝灣時,心中總是一陣悵然。就如同老人家逝去的青春那樣——“我們當年從荔枝灣撐船,一直出到珠江,然後登海角紅樓看日落”——隻能追憶了。這裏或許有無數個關於青春時代友情、愛情和親情的故事,還有兩千年來水鄉的過往。
如今的荔枝灣很美,整修一新,碧波蕩漾,遊人如鯽。到了夜裏,燈火輝映,石拱橋下輕舟浮動,格外動人。
要揭開封閉的荔枝灣,修葺成如今的模樣,確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重見荔枝灣是多少老西關的心願,甚至於一些海外華僑在垂暮之年重回廣州,隻為再看一眼荔枝灣,再乘一次船,再登一次海角紅樓,再望著夕陽靜靜地沉入珠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