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管理係統的社會性設計
前沿
作者:劉家春
摘 要 社會性設計是促進社會交往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在學習管理係統中開展社會性設計,可以發揮學習管理係統和社會性軟件各自的優勢,提高學習者的參與度和活躍度,並能為打破學生學校生活和網絡生活兩個世界的隔離提供可能。學習管理係統的社會性設計基於社會性學習理論、分布式認知理論、動機理論和文化差異理論,主要采用直接嵌入、二次開發、重新構建和優化設計四種策略。
關鍵詞 學習管理係統;社會性設計;社會性學習;用戶動機
中圖分類號:TP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89X(2014)10-0001-05
1 引言
學習管理係統(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簡稱LMS)是一種通過集成多種工具為學生學習提供全麵支持的計算機軟件係統。目前還經常使用課程管理係統(Course Management System,簡稱CMS)、網絡教學平台、在線學習平台等相關術語來指代這一類軟件係統。關於學習管理係統已有大量的研究文獻,其中有關係統設計、係統評價和係統選擇方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係統的功能上。比如,在王秀榮[1]等對四款開源學習管理係統Moodle、Sakai、
ILIAS、Claroline以及鄧國民[2]對Moodle、Sakai、Drupal
與Blackboard所做的比較研究中,係統功能的比較是其關注的重點內容之一。趙國棟[3]在述評國外課程管理係統評價研究之後,將“功能性”設定為PKU版課程管理係統評價指標體係構建的第一原則。張漢玉[4]等對廣泛使用的Blackboard、Moodle和Sakai三款學習管理係統所做的比較研究則集中在係統的社會性交互功能上。
早期的學習管理係統主要關注個體獨立學習功能的構建,與此相對而言,後來學習管理係統中功能的進一步完善尤其是社會交互功能的構建和使用確實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網絡學習的成功率。美國SUN公司[5]曾經做過調査,發現當職員自定歩調獨立進行在線課程學習時,隻有25%的人完成課程要求;而當他們通過電子郵件、討論區、聊天室或電話進行交流時,完成課程學習的比率就有所提高。但是,就學生對當前流行的社會性網絡的參與程度而言,學生對學習管理係統的參與程度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李穎等[6]調查了學生使用Blackboard平台的情況,發現學生“與每天花費在網絡上4小時相比,用於網絡學習的20~40分鍾的時間明顯不足。”李宣等[7]則調查了職業學校教師使用網絡教學平台的情況,發現隻有三分之一的教師經常使用網絡教學平台,而有超過40%的教師從來都不使用。
目前,上述廣泛使用的學習管理係統已經包含了常用的個體獨立學習功能以及交流和協作等社會交互功能,但是人們還是沒有經常去使用它。因此,正如美國的網站設計師Porter[8]75所說:“功能就是係統的動力,雖然這很重要,但這不足以說明人們使用它。”功能隻能是提高參與度的條件之一,功能的豐富性並不意味著一定就會有較高的參與度。
本文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引入“社會性設計”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在構建合適的功能並且超越功能的層麵上提高學習管理係統的親和力,從而改進用戶的良性體驗,提高用戶的參與度。
2 社會性設計的涵義
社會性設計作為一種產品設計模式,起初是在反思主流的市場性設計模式基礎上形成的。市場性設計模式以商業利益而不是以社會性需求為目標,因此帶來了種種社會問題,如底層群體的基本需求和弱勢群體的社會需求問題,發展中國家、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發展問題,自然資源的消耗和可持續性發展問題。1971年,美國著名的設計師維克多·帕帕奈克[9]在專著《為真實世界而設計:人類生態與社會變革》中提出了一種“社會性設計”的概念構想:“一切設計思路都與人類日常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要為真實的生活、真實的世界而設計,因此設計應該真正被定義為社會性的設計,可以稱之為‘社會模式’設計或‘社會性’設計。”社會性設計強調設計師的倫理道德和設計的社會責任,認為應該關注真實世界中廣泛社會群體的基本生存需求和人類社會整體的可持續性發展需求。因此,社會性設計早期的涵義是一種關注社會公平和正義的“社會責任設計”,關注可持續性發展的“生態設計”和“綠色設計”。
社會性設計的構想提出後,產品設計領域湧現出許多類似的設計理念。2004年,Dean Nieusma[10]6分析了通用設計、用戶參與設計、生態設計、女性設計和社會責任設計等設計理念,認為這些設計理念是設計師同占主流地位的市場性設計實踐和理論鬥爭的結果。美國心理學家Norman[11]從設計心理學的角度將產品設計分為三種水平:關注產品的物理特征——視覺、觸覺和聽覺的本能水平;關注產品的功能、易懂性、可用性和物理感覺的行為水平;關注產品的文化和習俗意義以及用戶長期心理感受的反思水平。反思水平的設計也就是Norman專著的書名所用的“情感化設計”,它主要針對的是產品設計領域主流的“可用性設計”,因此,它也可以看成是社會性設計的一種理念。由此,社會性設計的涵義也比早期更加寬泛和豐富。
在社會性軟件領域,社會性設計有了更加具體的指向性。網站設計師Porter[8]5將社會性設計定義為“支持社會交往的網站或應用的構思、規劃和構建的過程”(中文版將“Social”譯為“社會化”)。在這個定義中,社會性設計從滿足廣泛的社會性需求指向了支持社會交往這個具體的、也相對單一的子目標。學習管理係統中社會性設計的主要目的是構建社會交互功能、促進社會交往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因此,這個定義也適用於學習管理係統領域。此外,從這個定義中的“支持”二字也可以看出,成功地創建合適的功能僅僅是社會性設計的開始,關鍵還需要讓用戶來使用這些功能。因此,社會性設計的重點在於支持和促進社會交往功能實現的構思、規劃、策略和方法。
就這一點而言,Wolfgang Jonas等人[10]24總結的有關社會性設計的八個本質特點以及其他人員的研究成果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比如,“設計受到社會、環境和技術等因素影響”,要求考慮設計的社會製約因素;“應對產品所處的社會文化和環境、語境產生持續的有利的影響”,要求考慮設計的社會服務功能;“以用戶為中心,創造人與產品的交互”“營造產品的社會文化環境”,以及Norman關注用戶長期心理感受的“情感化設計”,更為提高用戶對社會交往的參與度提供了理論與實踐上的指導。
3 社會性設計的意義
在學習管理係統中引入社會性設計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對提高學習者的參與度甚至打破學生學校生活和網絡生活兩個世界的隔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其一,借鑒社會性軟件中成功的社會性設計元素,彌補學習管理係統的不足,提高學習者的參與度。在遠程教育領域,提高學習者的參與度應用已久的方法是“學生支持服務”。Simpson[12]認為,在遠程開放學習領域,輟學者的數量不斷增加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通過加強和發展對學生的支持是提高學生維持率的一個重要方法。自從英國遠程教育專家大衛·西沃特在1978年正式提出“學生支持”概念和持續關注理論以來,“學生支持服務”已經成了遠程教育的核心工作之一。
此外,正如前麵所述,學習者對學習管理係統的參與程度和對流行的社會性網絡的參與程度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因此,如果將當前流行的、成功的社會性設計元素引入學習管理係統,就有可能增加學習管理係統的開放性和活力,從而提高用戶的參與度。
焦建利[13]在多篇博文中介紹和討論了社會性學習平台、教育社會性網絡或教育中的社會性媒體等有關的話題。比如他在2012年3月發表的博文《LMS:社會性學習的調音台》中讚同原文作者Joyce Seitzinger所言,認為人們常用的幾種學習管理係統,在與社會性網絡整合方麵,還非常緩慢。他同時也指出在與寧夏大學和陝西師範大學合作的研究生課程中,幾位教師對於Moodle平台的意見和建議,就包括增加社會性網絡功能,提升學習管理係統的粘著性和易用性的需求。
在學生方麵,參加上述研究生課程學習的趙麗娟[14]也發表了類似的看法:“如果我們這個平台有一些激勵的機製就更好了。比如,像陶園BBS,每天簽到有金幣;發帖、回帖什麼的,都有獎勵。另外,還有一些功能需要完善一下,比如外部博客的鏈接。”王竹立[15]在同一年4月發表的博文《應該開發基於互聯網的教學平台》中提出,有些原來積極使用數字化學習平台(如BB等)開展教學的教師轉而更傾向於使用互聯網上開放性資源和博客、微博等公共平台以輔助教學,所以希望能開發一個基於互聯網的數字化教學平台,讓所有的教師像開一個博客那樣輕鬆方便地開展教學。這篇博文引起不少網友的關注和討論,黎加厚[16]的博客也轉載了這篇博文,認為“可供研究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