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就開始內部控製的理論研究,但直到2000年證監會對商業銀行的內部控製報告做出要求,我國才在實務上開始對內部控製有了強製性的規定。
羅棟梁(2002)以284家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選用上述客戶規模、客戶的複雜程度和審計難度或審計風險等三個方麵的替代變量,得出銷售收入、資產總額、合並的子公司數和審計費用在0.01的水平上正相關。
王兵,張娟,楊德明(2010)對我國上市公司2001-2008年的審計收費進行分析,采用多元回歸方法檢驗審計收費的決定因素,研究得出公司資產規模、公司數量、資產負債率、人均收入水平及會計師事務所是否為“四大”與審計收費顯著正相關,存貨比例、審計意見與審計收費顯著負相關。
這些學者的研究為本文模型的構建提供了參考。
三、實證模型的構建與數據采集
(一)實證模型的構建
上市公司審計費用=截距項+βi×內部控製缺陷i+γj×控製變量j+ε
在以上模型中,因變量為上市公司審計費用,主要解釋變量為上市公司資金活動內部控製缺陷,控製變量為企業規模(以權益市值來表示)、財務特征、上市年份、公司近 3 年是否發生重大內部重組、財務報告的複雜性(以子公司的數量來表示)、董事會特征變量、控股股東特征及持股比例、外部審計師特征(是否為“四大”或國內大所)等變量。通過多元回歸檢驗模型檢驗上市公司不同類型的內控重大缺陷與審計費用之間的傳導效應機理,根據其回歸係數符合和顯著性程度進行解釋分析。
以上資金活動內部控製風險的存在會導致審計固有風險的提高,因此審計師會要求企業支付較高的審計費用,在此前提下假設兩者呈正相關。
這裏需要特別說明的是:(1)樣本企業的上市年份各有不同,因此對審計費用的影響難以概述,視企業的背景情況而定,因此在假設時無法確定。(2)對企業當年是否虧損這一變量,若主營業務利潤為負,即發生了虧損,必然導致審計風險和審計成本都較高,故審計費用比較高。如果企業當年未發生虧損,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良好,審計師在收取審計費用時未必充分考慮這一因素。因此,該變量與審計費用的關係無法確定。(3)以金融行業為基準,主要由於金融行業的風險程度高,類似應收賬款等科目的審計相對於其他資產而言審計方法要複雜,一般要采用函證的審計方法,需要耗用較多的工作量,麵臨較大的檢查風險,注冊會計師自然需要收取較多的審計費用。且對於金融行業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資金活動,因此本文把金融行業資金活動內部控製情況作為影響審計費用的解釋變量。
(二)數據采集及樣本的選取
本文采集2008至2010年在滬深兩市上市的中國上市公司的18個內部控製缺陷及各個公司的上市年限和審計相關的信息。但為避免和前人研究重複,本文隻采用了2009年金融行業的數據,並且這些金融企業全部來自東部地區的金融企業。之所以全部采用東部地區的,是因為,大量學者已證實東部地區的審計收費要遠高於中西部,況且我們研究的是金融行業,金融行業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這樣一限定,最終符合條件的金融企業299家作為本文的樣本來源。
四、實證結果
(一)2009年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金融行業的審計費用是很高的,同樣,資產規模和淨利潤越高,審計費用也就越高。審計費用最高20 700為中國銀行,它是國家控股,資產和淨利潤都很高,而且它是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可見前麵假設是正確的。
(二)回歸結果
在回歸模型中,以審計費用為因變量,以資金活動內控缺陷作為解釋變量,利用Spass軟件的線性回歸進行分析得出。
五、研究分析與啟示
(一)研究分析
通過對2009年東部地區上市的金融行業資金活動內部控製缺陷與審計費用的關係的回歸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資金活動內部控製活動缺陷與審計費用顯著正相關,對於金融行業來說,資金活動一旦出現問題,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風險就會加大,審計費用自然就會增加。
2.公司上市年份與審計費用顯著負相關,上市年限越長,金融企業的內部控製越健全,審計風險就越小,而且早期上市的公司大多規模較小,業務較單一,也會使得審計費用較低。
3.金融企業虧損與審計費用顯著正相關,可能因為對於虧損企業,要求審計師保持高度的職業謹慎,並且需要更多的審計證據,所以審計費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