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教主,全香港知道你瘋了(1 / 1)

光影站

電影《暴瘋語》已上映,“醫生得病,你又不是第一個,”劉青雲在《暴瘋語》中的這句台詞,已經基本概括了《暴瘋語》的故事,一個醫生如果是個潛在的患者,他為何發病?又如何自救?

電影中的故事早已不新鮮,好萊塢玩了幾十年的題材;不過爾冬升既然願意再接此題材,想必是因為此片加特效。加完特效後,很酷很炫,獲得了今年香港電影金像獎的4項提名。

那麼,本片的“特效”究竟是什麼?雙雄對決,黃曉明以“全香港都知道我瘋了”的咆哮派演技,對陣劉青雲“這其實隻是個倫理故事”的內斂派演技,成為《暴瘋語》的最大亮點。

黃曉明篇:咆哮演技後程發力,藥不能停啊

把自己逼成躁鬱症的黃曉明的確很敬業,演得也不錯,但是咆哮派的表演方法與《暴瘋語》本身的氣質卻並不完全契合,與不顯山露水的劉青雲也不在一個表演頻道上,使這場雙雄對決生出了莫名其妙的喜感。

劉青雲篇:這不是燒腦片,這隻是一個倫理故事

從影片的主線來看,黃曉明才是男一號,成長經曆完整,發瘋和被治愈的過程清晰呈現,甚至影片後半程的劉青雲都是黃曉明臆想出來的。而劉青雲的發瘋隻存在於影片的前十分鍾,他被治愈的過程隻以“三年後”三個字草草帶過,之後他的故事,其實都隻是為推進黃曉明那一條線的進展。

劇情篇:謎底過早被揭曉,還好有兩個反轉

雖然劇情的大體走向容易猜到,但最終安排的兩個小反轉還是值得一讚。密室的戲碼可以設定為黃曉明真的囚禁了劉青雲,也可以設定為黃曉明臆想出一個劉青雲,潛意識卻在治療自己,這個答案還真得看到最後才能知道。

此外,天台上的癮君子究竟是誰所殺,其實影片早已埋下伏筆,但第一遍觀影卻極易忽略細節。這個小反轉很精彩,腦洞大開的人甚至可以以此為基礎,寫出一個黃曉明黑化的續集來。

促狹而搞笑一點說,《暴瘋語》用最高效的概括,就是郭德綱和於謙的那段三俗相聲。普通人眼中的瘋子從哪裏來?顯然不會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個人麵對社會和自我不可調和的矛盾激發而來。

在《暴瘋語》中,影片灌入了恐怖、死亡之美,同時又深入探究描寫人們內在的情感,試圖以理智與瘋狂的並列,來給觀眾注入恐怖的氣息,獲得精神領悟。醫生和病人之間,看似一步之遙,卻是理性與非理性,理智與非理智,病態與非病態的互動關係。也即,醫生和病人的身份意識問題,不自覺的會發生轉換,形成一個醫生與病人同一的身份。

與其說《暴瘋語》表現的是一個“醫者”,不如說這是普通大眾的一個人格映射,一次人格瓦解與重構的過程。跳出實體的疾病來說,本片對於社會輿論場裏的嘈嘈切切錯雜彈也是一種隱喻式校正。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