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傳統車人們看中的是品質,對新能源汽車人們更看中服務。這是破解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難點。
幹傳統汽車麵對的是一個兩千萬規模的巨大市場,而新能源產業去年隻有17000輛很小的市場,不到前者的千分之一。
我感覺幹傳統車像是練內家功,把自家事幹好就行,但是新能源需要內家、外家一起練。
作為從傳統車行業轉行過來的人,我仿佛看到了一個來自金星、火星的人一樣,需要尋找其內在發展的規律。
我有一個觀點,新能源汽車產業既是製造業也是服務業,我稱為製造服務業,為消費者提供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務,並且也提供了營造便捷市場的服務,這是新能源廠商必須做的功課。
新能源和傳統汽車最大的區別表麵上看來自於技術的動力來源不同,但兩種驅動方式帶來的最根本差別其實是用戶使用環境、使用方式,以及使用習慣的天壤之別。在互聯網思維裏,同樣是用戶用著類似的產品,但上述的方式不同就可以完全歸類為兩個不同的市場。所以,我覺得傳統車企業應該著重思考這個問題。
傳統汽車麵對的是十分成熟的使用環境,加油站、維修點遍布,人隻要拿上駕駛本,不需要囉嗦車怎麼開,過程中有什麼問題,但買了電動車的人會有很多問題。而且新能源汽車的用戶要安裝充電樁,使用過程中發現了什麼問題谘詢,不要說全國,在北京這樣發達的一線城市都極為困難,更不要說二、三線城市和鄉鎮。
舉一個例子,北汽新能源從6月到現在有了3000輛訂單,大部分是私人用戶,還有一些集團用戶。可真正到今天為止能夠安上充電樁,並正常使用的車輛有多少呢?隻有400多輛,比例為15%。這種使用配套環境使新能源汽車難以走進市場,難以被普通消費者所接受。
對傳統車人們看中的是品質,對新能源汽車人們更看中服務。這是由其產業的特點決定,同樣也是破解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難點。它至少有三點作用:
第一,滿足顧客需求,企業需要從單純提供產品,向產品加服務、服務包轉換,以滿足客戶的便利性需求;第二,創造競爭優勢,與製造相比,服務業具有勞動依賴度更高的特點,很難被模仿,可以創造出比較優勢;第三,資金占用更小,可以增加經濟收益。
服務主要依靠人力資源,對於環境和燃料消耗小,但必須用更多的用戶體驗和服務理念加以突破。互聯網思維是我們取得突破最為重要的一個工具。
新能源汽車目前處於典型的導入期,最大的困難是消費者認知度低。王傳福總剛才談到,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有很多焦慮,比如充電焦慮、技術焦慮、價格問題等。但事實上,我們在北京市場調查的結果是,50%的北京市民每天駕車出行裏程在50公裏以內,90%的市民駕車裏程在90公裏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