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間環境保護是一個國家課題,星光旅遊是一個全新業態,僅靠民間力量遠遠不夠,應當上升到國家層麵,推動我國星空文化產業發展。
很多人都對滿天繁星的夜空充滿夢想,但不少已經停留在了小時候鄉下仰望星空的永恒記憶裏。城市的高樓大廈林立,霓虹燈光芒四射,正讓光汙染成為美麗外衣下的環境殺手,“一起看星星”越來越成為一種奢望。
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美譽的西藏阿裏地區,今年建成了我國首個暗夜公園,並在公園外圍建成了暗夜保護區,發展星空旅遊產業,人們在那裏可以觀賞色彩斑斕的銀河,欣賞由成千上萬顆五顏六色的星體組成的夜空,還可以很容易地捕捉到劃過天際的流星,體驗“星垂平野闊”的意境。
十年追夢 尋找仰望星空的地方
談起阿裏暗夜公園,就繞不開一個項目和一個人。
2003年,為推進中國地麵天文學發展、確定未來20年國家天文學科發展戰略的重要基礎工作,國家天文台組織啟動了中國西部天文選址計劃。當時,以紅外天文為主要研究方向的中科院國家天文台首席研究員姚永強,開始擔任西部選址項目組負責人。
“盡管國家天文台西部選址的結果花落阿裏,卻是項目組十年的艱難選擇。”姚永強說,現代化的專業天文台址最關鍵的是優良的大氣穩定程度,即“視寧度”。同時,大氣透明度、較小而穩定的風速、合適的日照數等也是考察指標。“還有海拔高度,站點建立得越高,大氣越稀薄,影響就越小。”
姚永強告訴本刊記者,在遠程研究、實地調查巡測、定點監測和選點建設四個階段中,項目組選過的地方接近100個,調查過新疆帕米爾高原、天山地帶、西藏阿裏地區、川西高原、滇西北以及華北及內蒙古地區。經過前兩個階段的工作,位於新疆帕米爾高原的卡拉蘇監測點、西藏阿裏地區的物瑪監測點和獅泉河監測點成為“幸運兒”,進入了下一個環節的選拔。
然而,卡拉蘇監測點和物瑪監測點分別因為雲量和交通條件被項目組淘汰。阿裏獅泉河監測點憑借完善的交通、供電、網絡通信和後勤補給,尤其是良好的天文觀測條件,被項目組確定為國際一流的天文台址。
如今,在獅泉河鎮以南約30公裏的山坡上,幾座白色的圓頂建築物格外引人注目。海拔高、雲量少、水汽低、透明度高、視寧度條件好……這便是中國天文學家耗時十年找到的仰望星空的地方——獅泉河監測點。
今年6月,《西藏阿裏地區行署——中科院國家天文台戰略合作協議》正式簽訂,內容包括:正式成立國家天文台阿裏觀測站,啟動組建阿裏天文台的相關程序,成立阿裏天文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委員會以及共同推進阿裏星空暗夜公園和星空旅遊體驗中心建設等。
至此,阿裏暗夜公園正式進入官方視野。
助科研、促環保、興旅遊
防治光汙染與夜間環境保護已成為國際社會在生態環境方麵關注的一個新領域。為呼籲治理光汙染,國際暗夜協會在全球範圍內評選一些暗夜條件極佳的地區,已認證了17個暗夜公園、8個暗夜社區、8個暗夜保護區,亞洲尚為空白。這些暗夜地區還帶動了星空旅遊文化產業的興起。
今年7月,占地麵積20畝、投資約200萬元的阿裏暗夜公園正式投入運營,其外圍的暗夜保護區也成為我國首個暗夜保護區,並有望成為亞洲首個暗夜保護區。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主席海部宣南認為,阿裏觀測站區域觀測條件與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夏威夷莫納克亞山(北半球)和智利阿塔卡馬沙漠(南半球)兩大天文台址可媲美,為世界頂級、亞洲最好,希望能發展成為優秀的光學紅外和亞毫米波段觀測區,為世界天文學的發展做出貢獻。
“這種高海拔天文台址的優質空天觀測資源全球稀缺,需要得到精心保護,這是建立阿裏暗夜保護區的根本動因。”姚永強說,“隻有保持良好、自然的夜間環境,才能使阿裏天文台址引入世界頂級的天文望遠鏡設備。阿裏暗夜保護區將有助於實現幾代天文選址人的目標。”
據介紹,世界頂級的天文望遠鏡目前都集中在莫納克亞和阿塔卡馬,阿裏戰略選址將打破歐美壟斷天文觀測格局,促進我國乃至亞洲對類地行星和地外生命的探索,這些都是當前天文學最前沿的課題。
科學研究表明,光汙染會對生物的生命周期產生不良影響,使人患癌症幾率上升,尤其嚴重影響天文觀測。上世紀30年代我國自建的紫金山天文台隻能作為博物館了;上世紀50年代選址的國家天文台興隆觀測基地,已受到北京和興隆縣城燈光的影響。
國際暗夜協會北京分會負責人王曉華說,光汙染治理研究是一項係統科學,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已將其列為生態環境的一個層麵建議關注。阿裏暗夜保護區將彌補我國光學觀測的不足,為探索光汙染治理積累經驗,向世界展現負責任的大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