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麗陝西的思想奏鳴(1 / 3)

美麗陝西的思想奏鳴

美麗中國 美麗陝西

沈國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林學家、林業教育家、北京林業大學前校長。)

十八大所詮釋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更廣泛的係統性和可操作性,它既包括了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也包括了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麵和全過程。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也是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力舉措。在此基礎上還必須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必須以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展為前提,並與之協同進步。

林業既是生態保護和建設的主體,同時也是一項重要的綠色產業。按照當前國際上通行的理解,自然生態係統具有供給(provisional)、調節(regulatory)、支持(supportive)和文化(cultural)四項服務功能,依此產生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大效益。森林生態係統同時具備所有這四項功能,而且是功能強大的生態係統。森林是一個綠色生產(供給)係統,能為人類社會提供木材、纖維、能源、食物、藥材等各種林產品。森林是大氣、水、土等自然係統的主要調節器,發揮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吸附汙染物等生態調節作用。森林是地球生物圈的主要的支持係統,起著吸碳呼氧、維護大氣組成、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地球大氣圈、生物圈、土壤岩石圈、水圈中水分和礦物養分物質循環和在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能量流動的支持作用。森林也是,並越來越成為人民群眾保健遊憩、休養觀賞的主要場所,起著重要的文化作用。森林的這四項生態係統服務功能強大,產生著巨大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更難能可貴的是林產業是真正的綠色產業,它的生產過程大多是純自然、低能耗、少汙染的,它的產品都是可再生,高安全,易降解的。因此林產業應當成為綠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現代的多功能林業已經是一個明顯的發展趨勢,這就使得林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地位更為重要。

樊寶敏(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主要從事林業政策、林業史、生態文化研究。)

建設美麗中國,陝西必將譜寫森林文化新篇章。從地理區位看,陝西位居華夏之中,擁有大山大河之利。從經濟地位看,增長迅速,潛力巨大。從曆史文化看,源遠流長,輝煌燦爛。森林資源豐富多彩,獨具特色。古樹資源豐富,文化獨特。物種資源珍稀,價值不斐。園林遺產豐厚,散射精品魅力。旅遊資源眾多,優勢明顯。可以相信,在陝西省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經過全省人民若幹年的不懈努力和艱苦奮鬥,一定能夠實現“森林強省,文化一流”的美好發展前景。所謂“森林強省”,就是森林覆蓋率由32.55%(2005年)提高到60%以上。森林厚度(蓄積量/土地麵積)由1.65毫米,提高到5毫米以上。所謂“文化一流”,就是全省人民的生態文明意識顯著提高,形成濃厚的熱愛森林、培育森林、欣賞森林、享受森林的文明風尚;森林物質文化極大豐富,形成完善的森林公園、森林博物館、森林文化產業、森林裝備信息化的物質體係。繁榮森林文化將使陝西大地更加秀麗,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蔡登穀(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前副院長、研究員。)

森林是人類的搖籃,也是人類文明的起點。

森林興則文明興,森林衰則文明亡。

森林是陸地生態係統的主體。森林文化是人類獨有的文化現象。

森林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人類共同的精神家園。

與森林相關的漢字多達2600多個。

按我的理解,理想的森林空間布局應是:城市林網水網路網融為一體,相映成趣,山水相繞,林水相依,林路相連,林園相通,森林與城市相擁,樹木與民居相伴,山水田林路科學規劃,喬灌草藤蔓合理配置。

理想的森林時間布局應是:森林與現代城市融合,樹木與曆史人文輝映。保護古樹名木文化。讓森林濕地生態係統維係城市綠色發展,體現人與自然環境可持續性和融合力、親和力、感染力。

肖雲儒(著名文化學者、書法家、西安外事學院人文學院文化產業學院院長。)

綠色是中國古典藝術的主要根源,這也是中國山水書畫比世界各國更加發達的主因之一。綠色藝術對中國人的心靈、生活方式有三個方麵的影響,有三大功能,這對今天我們進行現代生態文明建設很有意義。

一是營造心中的綠境,提升眼中的綠境。在你感覺不到舒坦的地方讓你突然間就感覺到了。例如:“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前麵的四句寫自然的意境,寫環境,空山、明月、清泉,多麼好的環境。後麵兩句是藝術暗示,提升了實景,就是沒有看到浣紗女,但是聽到竹林裏麵有人喧鬧、嬉笑,沒有看到漁舟,但是看到了蓮葉在動,這樣的拐彎和暗示把一種幸福的意境提升出來,一下子提升了我們對綠色、對自然的感受。

第二是涵養全民族的山水生存觀和山水審美能力。中國人的山水審美能力是世界第一,這是比較低調的我也能這麼說。我粗粗涉獵了一點外國藝術史,沒有一個國家對山水的審美能力有中華民族這麼純熟和發達,作品有這麼多。

第三是中國的山水藝術、綠色藝術把人境、人天即人綠永遠化為一種藝術形式,讓人和天互證、互通、互感、互寓。所以中國的山水詩寫得是山水,完全交織著自己心中的快樂悲愁。例如杜甫的“國破山河在”, 國家已經破裂了但是山河還在,“城春草木深”,自然是春天了,但是城市已經荒廢,“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看到這樣的情景,花都傷心,把花兒擬人化,不僅是我惆悵,連鳥兒都傷心。人和自然這樣互動,國之興亡、自然之枯榮、心之悲喜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