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當年日本也沒安什麼好心,賣過來的機車,在技術上已經算是淘汰的產品,就算是這樣,他們也沒有將配套的圖紙一起賣過來,而是在內義分局外派了一些技術人員,在保修期內,對賣過來的那些機車進行保養,根本就不想讓我們掌握BK型機車的技術資料。
當年老一輩的技術工人也沒有被日本人的技術壁壘給難住,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當年機車引進之後,強行拆解是不行的,如果被發現強行拆解,整批就不給保修了,這樣就得不償失了。
並且那些零件拆下來容易,想要再裝上去,就有些麻煩了,很多零件不懂原理的話,是不可能裝上去的。
當時為了學到技術,就強行過載運輸,也就是能拉兩千噸的機車,直接讓機車拉三千噸,甚至五千噸,這樣機車的故障率就大幅上升,在日本技術人員修理的時候,我方的技術工人在一旁偷師,幾年下來很多地方看也都看會了。
有個誇張的說法,某幾台機車除了殼子沒換過,裏麵的零件幾乎都換了一個遍,就是猛用那幾台機車,讓我方技術人員學習,不過這樣偷師學來的東西,畢竟不是正途,很多東西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一些故障,那些技術工人隻用聽聲音,就知道是哪出了問題,換上零件之後,就能恢複正常,不過為什麼要這樣換,卻還是不知道。
不光這樣,根據對BK型機車進行反向測繪,當年還開發出SS5型和SS6型機車,但這兩種機車卻是十分失敗的產品,噸位拉的少不說,故障率還高的驚人,故障率比過載運輸的BK型機車還要高。
造成這種原因並不是我們對數據測繪的不對,而是很多零件的生產加工工藝不清楚,隻能造出其形狀,卻不能保證其使用強度,不過那兩種機車在一些運量不大的地方也能湊合著用,至少比用坑爹的價格購買日本人的機車劃算,也為電力機車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言歸正傳,劉豐也是在分局資料室呆的那段時間,對這些事情有所接觸,這種幾十年前的事情,很多人都不清楚,劉豐在得知三菱重工要來內義考察的消息後,第一時間通知了羅正平。
羅正平的反應倒是十分平淡,他吩咐劉豐做好日常接待工作就行,一些該保密的地方,是不允許外人接觸的,要做好相關的保密工作,這就要劉豐跟內義機務段那些技術人員進行溝通。
這天下午,劉豐就趕到了內義機務段,讓他感到有些意外的是,在機務段遇到了一個熟人,白薇的老公衛新榮,這人是內義機務段技術科的副科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