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芍和白芍品種、功效及臨床應用述評
學術探討
作者:張建軍 李偉 王麗麗 黃銀峰 王淳 王景霞 黃斌 高學敏
[摘要] 赤芍、白芍主要來源皆為毛茛科芍藥Paeonia lactiflora的幹燥根,兩者化學成分有相似之處,但在原植物生長環境、藥材加工方法及性狀、飲片炮製工藝等方麵有諸多不同,導致功用各有偏重,區別明顯。文章通過對赤芍和白芍功效、臨床應用、藥理作用、品種來源、化學成分的整理分析,探尋赤芍和白芍功用差異的物質基礎,為赤芍和白芍的品種鑒別和臨床應用提供依據,為科學合理製定赤芍、白芍的藥材質量標準奠定基礎。
[關鍵詞] 赤芍;白芍;品種;有效成分;物質基礎
赤芍和白芍為中醫臨床常用中藥[1],赤芍為清熱涼血藥,白芍為補血藥,二者功用有別[2]。然而《中國藥典》[2]規定赤芍來源於毛茛科植物芍藥Paeonia lactiflora Pall.或川赤芍P. veitchii Lynch.的幹燥根,市場流通主要為前者,白芍來源於毛茛科植物芍藥P. lactiflora的幹燥根;說明臨床應用赤芍、白芍植物來源基本一致。現代研究表明,赤芍和白芍含有單萜類物質,包括芍藥苷、芍藥內酯苷、羥基芍藥苷、苯甲酰芍藥苷、苯甲酰羥基芍藥苷等。藥典規定[2],赤芍含芍藥苷不少於1.8%,白芍含芍藥苷不少於1.6%。赤芍、白芍植物主要來源相近、化學成分相似,但功效及臨床應用各有偏重區別明顯。
自南北朝陶弘景提出赤、白芍藥以來,赤芍、白芍有著悠久的用藥曆史及豐富的古典文獻記載,也有大量現代研究報道,但目前為止導致其差異的物質基礎尚不明確。為探究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查閱了相關文獻,對赤芍和白芍的功效及臨床應用,以及對白芍和同樣來源於芍藥P. lactiflora的赤芍的藥理作用、品種來源、化學成分進行了綜述,以期為揭示赤芍、白芍功用差異的物質基礎提供一定的理論和實驗依據,為後續進一步從赤芍和白芍化學成分、藥理作用等方麵進行深入研究提供思路。
1 赤芍、白芍功效及臨床應用
《神農本草經》[3]記載芍藥:“味苦,平。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益氣。生中嶽川穀”。《名醫別錄》[4]“芍藥,味酸,微寒,有小毒。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治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
最早明確提出赤芍、白芍之名的著作為南北朝時期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5] “芍藥今出白山、蔣山、茅山最好,白而長大,餘處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又雲:“白芍,其花蓴白,大而美麗,根亦白色,故名”。唐宋時期,孫思邈《千金要方》[6]記載“凡茯苓、芍藥,補藥須白者,瀉藥須赤者”。人們已逐漸認識到赤芍、白芍功能的差異,白芍長於補虛,赤芍長於瀉實。隨著對芍藥應用及其功效的逐步認識,至金元時期,成無已《注解傷寒論》[7]首次提出“芍藥,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也”。
曆經多年,芍藥在中醫臨床應用中逐步演變為赤芍和白芍2個品種,其各自的功能主治、臨床應用在古代文獻和現代報道都有記載。
1.1 赤芍的功效與臨床應用
赤芍善“清熱涼血”,用於熱入營血,溫毒發斑,血熱吐衄等。如犀角地黃湯中赤芍與水牛角、牡丹皮配伍使用,治療熱入營血、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斑疹紫暗;紫草快斑湯用於治療溫毒發斑、血熱毒盛及斑疹紫黑。張敏[8]對治療重症急性胰腺炎進行臨床研究,發現赤芍煎劑能顯著縮短治療時間,減輕症狀及體征,表明赤芍煎劑治療重症胰腺炎(熱毒血瘀型)有良好療效,體現了其清熱涼血之功效。
赤芍善“散瘀止痛”,用於肝鬱脅痛,經閉痛經,癥瘕腹痛等。如赤芍藥散用於治療肝鬱血滯之脅痛;少腹逐瘀湯用於治療血滯經閉、痛經、癥瘕腹痛;虎杖散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腫疼痛。郭金廣[9]對赤芍湯治療冠心病進行臨床觀察分析,發現赤芍對冠心病的心絞痛、心慌、胸悶等症狀,有較好療效,證實了赤芍的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馬秀鳳等[10]對赤芍治療肺心病患者進行臨床觀察,發現赤芍可擴張肺血管,改善肺血運狀態,降低肺動脈壓,從臨床角度證實了赤芍的活血化瘀作用。
赤芍善“清瀉肝火”,可用於肝火上攻的頭痛、目赤、瘡瘍癰腫。如芍藥清肝散可治療肝經風熱、目赤腫痛、羞明多眵。柴中元[11]歸納了風輪翳障的藥法運用,赤芍等清瀉肝火藥可用於治療翳障進行期火熱較重,見有翳障如碎米星月,目赤腫痛等症。朱功華[12]重用赤芍治療急性病毒性肝炎並高膽紅素血症;陳雲英[13]用赤芍蒲公英湯治療急性乳腺炎。
1.2 白芍的功效與臨床應用
白芍為補血藥,善“養血調經”,用於血虛萎黃、月經不調者。如四物湯中白芍與熟地黃等配伍,治療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崩中漏下等;保陰煎用於治療血虛有熱,月經不調諸症。黃戎[14]自擬歸芍安神湯治療不寐,方中以白芍、當歸為君,養血柔肝以寧神,印證了白芍養血安神的功能。
白芍善“柔肝止痛”,用於腹痛、脅痛、四肢攣急疼痛、頭痛、痛經等。如小建中湯[15]治療脾胃虛寒,脘腹疼痛;痛瀉要方可治療肝脾不調,瀉痢腹痛;逍遙散用於治療肝鬱血虛所致脅肋疼痛、婦女乳房脹痛;芍藥甘草湯用於肝陰不足、四肢攣急作痛;三痹湯可治療風寒濕痹日久、氣血損傷致四肢拘攣性疼痛;折衝湯治療血瘀型痛經;丹梔逍遙散治療火熱鬱結,經期急躁易怒,脅脹腹痛;鎮肝熄風湯和建瓴湯[16],可治療血虛肝旺,頭痛眩暈等。李熙貴[17]以重劑白芍治療腎絞痛,表明白芍具有較強的解痙止痛作用,正合白芍柔肝緩急功效。
白芍又能“養血斂陰、平抑肝陽”,為治療肝陽上亢之常用藥,如鎮肝熄風湯、建瓴湯等。王殿華[18]體會,對陰虧陽亢之高血壓病,症見頭痛、頭暈、肢麻、震顫、腰膝酸軟者,常重用白芍,有補肝陰、平肝陽之功。何婷等[19]臨床觀察發現,建瓴湯對陰虛陽亢型原發性高血壓病具有良好的降壓以及改善臨床症狀的作用。
綜上,經過曆代醫家不斷臨床實踐和總結,中醫對赤芍和白芍的功效差異已有共識,形成較為固定的用法,兩者在臨床應用中不可互相替代,赤芍側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活血化瘀;白芍善能滋陰平肝、養血調經,止痛,止汗。
2 赤芍和白芍藥理作用
2.1 赤芍的藥理作用
向楚兵等[20]在小鼠醋酸扭體實驗中發現赤芍水煎液具有鎮痛作用,另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腫脹、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實驗中,發現赤芍具有抗炎作用。謝文光等[21]研究赤芍對大鼠熱毒血瘀證的血清蛋白質組變化的影響,發現赤芍水提物對內毒素致熱毒血瘀證有確切的療效,並且其療效機製可能是與調節不同蛋白點有關。此外,還有雷玲等[22]對赤芍的另一品種川赤芍研究發現,川赤芍水煎液及總苷在體內和體外均表現出明顯的抗內毒素作用,川赤芍煎劑及總苷可降低內毒素所致家兔發熱。赤芍的解熱、鎮痛、抗炎及抗內毒素作用,使其清熱涼血、祛瘀止痛的功效得到了證實。
楚正緒等[23]研究發現,赤芍提取物可對抗燙傷大鼠腸係膜細動脈的收縮,穩定腸係膜細動脈血流速,減少燙傷後細靜脈白細胞的黏附,另外可對抗微循環中紅細胞的聚集,均表明赤芍有改善微循環作用。進一步研究發現,赤芍總苷具改善微循環、擴張血管、抗心肌缺血、抗血栓、抗凝血、改善血流變等作用[24-28],與赤芍的活血化瘀功效相吻合。
以上赤芍藥理作用的研究,驗證了其傳統中醫功效;而赤芍總苷藥理作用和機製的研究,為探討赤芍作用的物質基礎提供了依據。
2.2 白芍的藥理作用
何曉燕等[29]研究發現,白芍水煎液可改善和促進環磷酰胺致血虛小鼠的造血功能,表明白芍具有一定的補血作用。王紅英等[30]研究發現,白芍水煎液可升高環磷酰胺致血虛小鼠白細胞數和骨髓細胞數,可提高環磷酰胺減少的小鼠脾髒係數。白芍補血作用的藥理研究,驗證了白芍的養血斂陰功效特點。
江雁[31]采用小鼠熱板法、醋酸扭體,大鼠痛經模型,對白芍不同炮製品對原發性痛經藥效進行研究,結果顯示白芍具有鎮痛作用,可抑製縮宮素誘導子宮平滑肌的收縮。歐陽勇[32]采用光熱測痛法和醋酸扭體法,觀察白芍醇提液的鎮痛作用,結果顯示白芍醇提液具有一定的抗炎鎮痛作用。陳華等[33]研究發現,白芍醇提取液有一定的鎮痛和抗感染作用。此外,研究發現白芍總苷(TGP)具有鎮痛、抗炎作用[34-35]。綜上,白芍的鎮痛、抗炎及解痙作用,證實了白芍緩急止痛的特色功效。
邵繼紅等[36]采用小鼠強迫遊泳實驗,懸尾實驗和利血平拮抗實驗,發現白芍水煎劑有抗抑鬱作用。對白芍總苷的進一步研究發現,白芍總苷可通過調節中樞單胺類類神經遞質發揮抗抑鬱作用[37],白芍總苷還具有降壓作用[38]。總之,白芍的抗抑鬱、降壓等作用,與其養血柔肝、平肝潛陽功效相關。
以上白芍藥理作用的研究,驗證了其傳統中醫功效,而白芍總苷藥理作用和機製的研究,為探討白芍作用的物質基礎提供了依據。
2.3 赤芍、白芍藥理作用比較研究
由於赤芍、白芍植物的同源性和功效的差異性,學者們采用現代藥理研究的方法,依據赤芍或白芍的功效對二者的藥理作用進行了比較研究。
王飛等[39]研究發現,赤芍和白芍水提物對大鼠血瘀模型的血液流變學異常改變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能夠使血清中NO增加、ET降低,表明兩者具有活血化瘀作用。楊煜等[40]研究發現,白芍總苷能縮短大鼠體外血栓長度、降低血栓濕重和幹重,改善血瘀大鼠血液黏度,其活血化瘀作用與赤芍總苷類似。楊琪偉等[41]比較了赤芍與白芍對血小板聚集功能的作用,結果顯示兩者均有較好效果,白芍作用優於赤芍。楊琪偉等[42]采用角叉菜膠致大鼠足趾腫脹實驗模型,比較赤芍、白芍醇提物抗炎作用的異同,結果顯示兩者均有較好的抗炎效果,作用時間與強度有一定差別,赤芍作用略優於白芍。
李強[43]采用綜合放血法,對赤芍和白芍補血作用進行比較研究,結果顯示赤芍和白芍均有一定的補血作用。李強等[44]采用環磷酰胺血虛模型研究赤芍和白芍補血作用的差異,結果發現白芍有較強的補血作用,作用優於赤芍。伍文彬等[45]采用綜合放血法,對赤芍和白芍的補血作用進行研究,發現二者均有補血作用,赤芍作用略優於白芍。
赤芍、白芍比較藥理作用的研究結果顯示,兩者在活血化瘀、抗炎、補血方麵有相似作用,但在角叉菜膠致大鼠趾腫脹實驗中赤芍抗炎作用優於白芍,在綜合放血實驗中赤芍補血作用優於白芍,在環磷酰胺血虛模型中白芍補血作用優於赤芍,白芍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優於赤芍,可見兩者存在一定差異。雖然有總苷的比較研究,但是沒有各總苷中成分構成的數據和比較。
2.4 芍藥苷的藥理作用研究
2.4.1 心腦血管的作用孫蓉等[46]研究發現芍藥苷能改善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流損傷大鼠的神經行為學、腦組織水流量、血腦屏障通透性,增加大腦局部血流量。郭珍香等[47]采用離體血管環灌流方法,研究芍藥苷對大鼠離體胸主動脈血管環的作用,結果顯示芍藥苷可呈內皮依賴性舒張血管平滑肌。
2.4.2 補血作用郭平等[48]研究顯示芍藥苷可以升高小鼠外周血白細胞數和骨髓CFU-GM,BFU-E,CFU-E,CFU-mix數量,證明了芍藥苷具有生血作用。王紅英等[40]對芍藥苷改善環磷酰胺致小鼠白細胞減少症進行實驗研究,發現芍藥苷對小鼠白細胞減少及免疫低下有改善作用。
2.4.3 抗抑鬱作用崔廣智等[49]研究發現,芍藥苷可縮短小鼠懸尾不動時間,提示芍藥苷具有抗抑鬱作用。研究顯示[50],芍藥苷可明顯縮短小鼠強迫遊泳不動時間,並可升高腦組織中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及5-羥色胺含量,提示其抗抑鬱作用與單胺類神經遞質有關。王景霞等[51]研究發現,芍藥苷的抗抑鬱作用可能與下調NO/cGMP通路有關。
2.4.4 鎮痛解痙作用芍藥苷對豚鼠、大鼠的離體腸管和在體胃運動,以及大鼠子宮均呈抑製作用;可使豚鼠離體子宮自發運動減少、張力降低,並可拮抗催產素所致子宮收縮,亦可對抗毛果芸香堿所致胃痙攣。Yu H Y等[52-53]對蜂毒誘導的不同表現型痛覺過敏和過敏症進行研究,推測芍藥苷可能是調節阿片受體起到鎮痛作用。
2.4.5 改善學習記憶作用 Ohta等[54]在八臂迷宮實驗中,發現芍藥苷可改善東莨菪堿所致的大鼠空間辨別能力障礙。
藥理研究表明芍藥苷的作用與赤芍、白芍的中醫功效均有相關性。
2.5 芍藥內酯苷藥理作用研究
芍藥內酯苷也是白芍和赤芍中的共有成分,從化學結構上,芍藥內酯苷和芍藥苷是同分異構體,白芍中芍藥內酯苷含量遠遠高於赤芍,但芍藥內酯苷藥理作用報道較少遠遠少於芍藥苷。
最早報道在1991年,芍藥內酯苷可以抑製戊四唑誘導的腦電圖異常,且其抗驚厥[55]作用遠遠高於芍藥苷。王強鬆等[56]在小鼠束縛結合冷熱刺激應激模型中,發現芍藥內酯苷對單胺類神經遞質具有上調作用。張建軍等[57]研究發現芍藥內酯苷可顯著縮短小鼠懸尾及遊泳不動時間,提示芍藥內酯苷具有抗抑鬱作用。
綜上所述,赤芍、白芍藥理作用研究結果基本可以支持各自的傳統功效;赤芍、白芍比較藥理作用的研究結果顯示,兩者作用相似,但作用效果有一定差異;二者的共有成分芍藥苷為兩者功效的物質基礎之一,而二者的另一成分芍藥內酯苷研究較少,值得深入研究。
3 赤芍和白芍品種研究進展
藥典規定,赤芍來源於毛茛科植物芍藥P. lactiflora或川赤芍P. veitchii的幹燥根,市場主要來源於前者,白芍來源於毛茛科植物芍藥P.lactiflora的幹燥根。說明臨床應用中赤芍、白芍植物主要來源物種一致,但是其性狀、加工方法、生長方式、分布區域等均有不同。
3.1 赤芍和白芍藥材性狀不同
藥典規定[2],赤芍藥材呈圓柱形,稍彎曲,長5~40 cm,直徑0.5~3 cm。表麵棕褐色,粗糙,有縱溝和皺紋,並有須根痕和橫長的皮孔樣突起,有的外皮易脫落。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麵粉白色或粉紅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狀紋理明顯,有的有裂隙。氣微香,味微苦、酸澀。赤芍飲片為類圓形切片,外表皮棕褐色。切麵粉白色或粉紅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狀紋理明顯,有的有裂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