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輝的光輝人生
穀穗9802
第一章
大學裏的最後時光
又是一年畢業季。東海大學校園裏的書苑湖畔,一群一撥的準畢業生身著學位袍在拍照留念,或擺弄造型、或跳躍喊叫,年輕熱情的麵孔透露出對大學生活的不舍和對踏入社會的憧憬,像一朵朵燦爛的花蕊,透出了開放前的幽香。
在這些花骨朵裏,有一個個子高高的,皮膚黑黑的,帶著眼鏡,一臉的憨厚相,剛從解散的照相隊伍裏出來,和幾個人笑鬧著。對,就是轉臉朝這邊看的那個,嗬嗬,他叫周光輝,就是今後我們要關注的這個人!
周光輝,生於1972年,東海省人,四年前以剛剛達線的分數考上了這所全國重點大學的曆史係。這個專業,畢業後好像能選擇的工作不多,當教師應該是最佳的選擇,同樣是當教師的父親,倒是希望他畢業後回到他們這個東海省經濟欠發達的縣裏幹一名曆史教師,雖然平庸,但是踏實。
而周光輝也不排斥老爹的這個安排,他從小給人的感覺就是穩當踏實,學校學習和參加課外活動從來都是不顯山不露水,學習成績尚可但不突出,高考以一個大家都基本能預測到的成績考上了東海省唯一的一所全國重點大學。對外名聲倒是不錯,但周光輝和自己的老爸老媽都知道,學的這個專業以後找工作是個麻煩。
1994年,中國大學改革的分水嶺。
這一年,國家教委發出了《關於進一步改革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和畢業生就業製度的試點意見》,提出國家不再以行政分配而是以方針政策為指導,從招生開始,通過建立收費製度,以獎學金製度和社會就業需求信息引導畢業生自主擇業。這份“意見”,明確了今後大學教育改革的方向,對高校招生改革影響之深遠。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高等教育一直被賦予一項重要職能:培養國家幹部。在那個年代,學生完全不需要考慮,隻要進了大學,就有了一個國家幹部的身份,畢業了,國家給你安排一份工作,大多都是黨政機關單位。
雖說是實施了這項改革方案,但還是不太徹底,班裏的大多數人都還是會去機關單位,周光輝父親在家動用所有的親戚朋友關係進縣裏的機關單位,沒有成功。畢業前的兩個月,周光輝通過了他家鄉所在市麗川市教育局的招錄麵試,等於了落實了自己的工作,那就是回家鄉當老師。
大學四年,周光輝沉穩的性格決定了自己為人處事的低調,朋友不多,數得上的也就是同班的蕭鬱森、張橫波、朱凱、周瑜瑜,還有其他係的幾個同鄉。不參加社團,也懶得參加各種活動。即使這樣,四年的大學生活也讓他在係裏,乃至全校都小有名聲,原因有二:一個是特殊癖好,一個是文學能力。
特殊癖好是周光輝從小就會抽煙,從小學到大學,沒有一天不抽。小時候是家裏不反對,長大了是抽上癮改不了。周光輝小時候父母在縣城教學,他在鄉下爺爺奶奶家長大。爺爺奶奶家周邊幾十公裏都是紅土土壤,這種土地不適合種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但適合種煙草棉花等經濟作物,每年四、五月份,家家戶戶都把室內培養的煙苗移植到大田裏,經過兩個多月的精心管理,肥厚泛黃的像芭蕉葉一樣的烤煙葉被公社統一采摘下晾曬加工,光禿禿的煙梗便留在了田裏,梗上的殘葉就成了當地老幼們的采摘對象,把殘葉采摘回家曬幹搓細,用兩指寬的紙條一卷,便成了一隻紙煙。比評誰家種植煙葉的好壞,都把各家的煙笸籮堆在一起,每家捏一把卷一隻,品嚐一下那個有勁那個醇香。周光輝也就是在那樣的環境裏學會了抽煙,從抽到品,小小年紀成了個中高手。到大學畢業,他成了一個有15年煙齡的煙鬼。值得大書的是,大學四年,周光輝換了兩個宿舍,睡了兩張上下鋪的上鋪,都是把鋼管床的四條腿當作煙灰缸,每躺在床上優哉遊哉的抽完煙,就把煙蒂塞進做床腿的鋼管裏,然後用一卷報紙把口塞住,隔斷空氣滅掉煙蒂。四年時間,僅躺在床上抽的煙就塞了八條床腿。後來班裏同學送他了一個外號“白棍巫師”。班裏的其他煙民也無一例外的都是的他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