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黃土立傳,為太行鑄魂
書畫文化
作者:楊曉陽
楊力舟、王迎春二位先生是我在西安美院的老師輩的校友,但在我的心目中,他們和劉文西先生一樣是我的老師,是二十世紀下半葉至二十世紀中國人物畫最傑出的代表。
兩百年來的中國在深重的苦難中度過,不堪回首的血雨腥風,揮之不去的沉痛記憶,“中華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時刻”,民族命運和人民解放成為這個時代的最大主題,楊力舟、王迎春就是在這個主題的表現中展開他們的藝術人生。他們的創作深沉、莊嚴,一批批充滿民族精神和時代氣息的嚴肅作品,使得他們的名字成為這個時期中國現實主義美術中充滿革命英雄主義象征的典範。
不盡黃河萬古流淌,秦晉高原黃土積墊,這裏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這裏是中華文化的發源。楊力舟、王迎春出生在山西,從小來到西安,黃土地的深厚鑄就了他們的性格,黃河的奔湧催發著他們的激情。據說在地球上有若幹塊黃土積墊的高原,而秦晉高原是麵積最大、土層最厚的塊。楊力舟的剛直、王迎春的溫厚具備了典型的黃土^性格。高大英武的楊力舟先生,我第一次見到他,就被其堂堂相貌所吸引,他磊磊落落,坦坦蕩蕩,無論談及任何話題,端直不繞彎,觀點鮮明,擲地有聲,一派英雄氣概。初見王迎春,含蓄內斂,溫文爾雅,知性中透出柔美,細致中不乏一股丈夫大氣。他們15歲時雙雙進入西安美術學院,係統接受中西畫教育,這給他們打下了堅實的造型、筆墨、創作技法的基礎和廣博的古今中外美術的全麵知識基礎。從西安美術學院附中到大學本科,係統的訓練、名師的指點、中西兼修的課程以及麵向社會麵向人民的藝術方向,使得他們完整地掌握了這一時期中國美術教育的所有重要因素,加之古部長安十三代王朝的深厚曆史、文化積澱,對他們來說,比之其他地域更是得天獨厚。在西安上學期間,正是他們的人生形成世界觀的重要時期,一麵係統地學習美術,並得到古都文化的滋養,同時他們經曆著新中國成立初期所有的政治運動,與社會有著廣泛的接觸,並在不斷地迎接著各種政治是非和不同觀點的考驗。而這正是考驗善於思考、人品端正的人們和在政治運動中少數投機者表現的關鍵時刻,也正是在這樣的大浪淘沙中,楊力舟和王迎春有著自己的堅持和思考,毫不動搖地憑著自己的理想努力奮鬥,熔鑄著自己高尚的品格。
其後,在山西工作期間,他們回到生活中間,創作激情奔湧,一發不可收。《平型關大捷》、《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挖山不止》、《太行浩氣傳千古》、《太行鐵壁》、《太行烽火》等好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堅實的造型、飽滿的章法構圖、中西結合的塑造方法和經過千錘百煉的刀砍斧劈般強力的筆墨,以及人物刻畫得深刻傳神等特色,對當時的中國畫壇形成很大的衝擊,突出地表現出他們對民族、時代的強烈責任感和駕馭大型曆史主題性繪畫的超強能力。這批作品迅速奠定了他們在中國當代畫壇的堅實地位,成為當時以大型嚴肅主題繪畫引人關注的重量級畫家。他們的作品思想性、藝術性、人物塑造刻畫和筆墨的成熟運用等都給人們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