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北京遊樂園、崇文門菜市場、南鑼等等都要拆除,改造舊城的挖掘機將要把老城居民和附著其中的民間文化無情地摧毀了,有很多人為此疾呼,但是除了瞪眼咋舌,也隻能扼腕長歎了。我記得去年冬天的時候,《文化月刊·遺產》雜誌主編約我晤談,其中就談到全國的曆史文化遺產、故居和民俗瀕臨消失的問題,還記得他感歎:“普天之下,莫非遺產。因為保護不力,尤其是近年來對鄉村古鎮的不合理開發,導致那些沉甸甸的曆史文化積澱悄然喪失,在這樣下去,哪裏還能看到中國的影子!”是的,文化遺產一旦消失將不複生,作為民族文化的一半以及民族情感的載體,中國民間文化永遠是民族文化的源頭和根基,而我們時代要拔中國文化的根了。
各地曆史民居在不斷拆除,傳統名稱的街巷被新時代的開發建築所取代,很多農村現在都建起了小洋樓,而那些潛藴著曆史文化的故居卻逐漸從我們的視界中消失。我認為,從文藝到民間文化,這種普遍的拔根狀態是當下中國文化之境遇,因為沒有遠大的文化理想,沒有穩定的評價尺度,沒有可靠的價值基礎,中國人已經普遍喪失了對曆史的反思能力,喪失了對未來的想象能力以及對現實的判斷能力,究其原因,無不蓋在於此。中國麵臨著民間文化萬全喪失的危機,這一代人或許還存有一些記憶,或許到了下一代連記憶都不存在了。
我不知道政府,以及那些建設國家的棟梁之材,包括作為國家的文化精英的知識分子們,對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和生活能提供多少有價值的判斷,又有著怎樣的思考和困惑。事實上是,經濟建設取得了斐然的成績,但文化、精神文明建設卻走向了末路,能不能大搞經濟建設的時候同時不忘文化、精神文明建設,能不能蓋一棟樓的同時保留一處古宅?保護和傳承曆史文化遺產對一個國家和民族有巨大的意義,尤其是對我們有著上下五千年曆史的中國更是意義重大,保護文化遺產是人類對生活和生命的一種莊嚴的責任意識的體現,因為文化遺產中包蘊著我們傳遞經驗和強化記憶的社會需求和心理需求,包函著我們渴望不朽和光榮的精神稟賦,我們需要通過文化遺產的真實的記錄來深刻的反思,將過去的教訓和災難轉化為今天的經驗和鏡鑒,通過這個偉大的文化母體的真實和深刻,為我們提供學習祖先優良傳統和認識過去時代的重要啟示。可是,到了我們這個時代,中國還有多少文化遺產留給後人?
曾經,承載著我們傳統文化母體的文化遺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暴力的蹂躪和毀壞,那是一段慘痛的曆史教訓。而時至今日,我們時代忘記了那一段慘痛,千瘡百孔的文化母體再一次遭到摧殘,物質文明終於打倒了精神文明,信仰的缺失導致時代整體的情感荒漠化,愛意和同情已經不在是我們時代人們的精神特征,仇恨和冷漠終於成為我們時代再再可見的精神現象。因為時代的仇恨和冷漠,缺乏仁慈的無情化和缺乏教養的粗俗化成為我們時代文化最嚴重的問題,因此也喪失了它固有的價值和力量。曾經,殘忍的毀滅成了我們光榮的事業,無情的爭鬥成了我們生活的樂趣,我們看到了罪惡卻看不到真正的罪惡,非但看不到罪惡,還把它當做功績;我們看到了敵人卻看不到真正的敵人,非但看不到敵人,卻還把他視為英雄和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