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式婚戀,衝突不斷OR邂逅浪漫
婚姻紀實版
一、策劃緣起
2014年七夕情人節之際,韓國男星李承鉉向中國女星戚薇在塞班島求婚成功,再加上之前轟動一時的女神湯唯情定韓國導演的消息,一時間,跨國戀又瞬間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其實,對於明星來說,找一個外國男友(老公)或女友(老婆)已不是什麼新鮮話題。80年代初期,演員沈丹萍和德國人烏韋算是改革開放後較早進行跨國戀的一對,如今他們攜手走進婚姻多年,生育兩個女兒,依舊恩愛有加。後來,隨著時代的進步,跨國戀的明星們越來越多,女星斯琴高娃、韋唯、寧靜、史可、胡靜、梁詠琪和男星張鐵林、薑文、劉燁等都涉足跨國戀,乃至走進婚姻殿堂。雖然所有的戀情開始都是美好的,但結局卻不盡相同,不管是幸福美滿,還是黯然分手,這樣的風潮還是從明星大腕一步步刮到尋常百姓家。
如今,“婚姻全球化”已演變成一道別樣的風景,可不同國籍的男男女女從認識到相戀再到結婚,不是人人都能修成正果。不同的生活習慣、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價值觀念,難免出現磕磕碰碰,難免遭遇生活的各式挑戰。有人說這是甜蜜的負擔,也有人說,這是痛苦的磨練。到底,這種跨越國界的婚戀是衝突不斷還是甜蜜浪漫呢?當你邂逅了一位異國戀人,你是會奮不顧身還是思量再三?
二、專題調查
隨著時代的發展,網絡在世界範圍內的普及,當全世界的網民能在任意的時間溝通交流,當全球旅遊業蓬勃發展,同行路上外國人的麵孔越來越多,跨國戀已不再是明星大腕的專利,普羅大眾攜手一位異國伴侶的幾率越來越高。在當今社會,雖然人們對跨國戀已司空見慣,不足為奇,但在世俗眼裏,跨國戀畢竟不同於本土戀,即便火花四射,但也顧慮重重。
根據某網站對“跨國婚戀,你看好嗎”的調查數據顯示統計,有32%的人不看好跨國戀。他們認為戀愛的人都是盲目的,如果要真正生活在一起,特別是來自文化差異巨大國家的兩個人,會麵臨著各式各樣的問題。與其以後矛盾重重,還不如尋個本地伴侶妥帖;在調查中,讚成跨國戀的人數占43%,他們普遍認為,真愛無國界,隻要遇到對的人,無論是何國籍何種族,都不會影響愛情。真正的愛情可以經受各種考驗,兩個陌生人的相愛本來就是一個磨合的過程,這和跨國戀本身沒任何關係。如果因為懼怕矛盾而中止愛情,那不如一輩子獨身。麵對憂慮擔心和勇往直前,有25%的人保持中立,他們表示生活圈子狹窄,跨國戀幾乎不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也不便發表意見。
麵對現實謹慎的“唱衰派”和真愛無敵的“樂觀派”,他們的觀點都無可非議,畢竟戀愛不是空想,需要親身實踐才能品嚐其中的滋味。為此,我們特意走訪了幾位經曆跨國婚戀的“行動派”,請他們談一談各自的親身體驗。
三、現身說法
出鏡人一:
石天宇 男 34歲 海歸人士
洋媳婦PK土婆婆,丈夫兒子都難做
26歲那年,我在美國留學時認識了米歇爾(Michelle)。米歇爾是典型的美國女孩,開朗漂亮,有主見,在陌生的國度,她幫了我不少忙。很快,我們彼此吸引,陷入愛河。
我以為我會留在美國,和米歇爾共築愛巢,牽手一生。可四年後,父親病重,母親再三催促,我不得不回到國內。分別那天,米歇爾笑著說:“石,開心點,如果你不再回來,等我,我一定去找你。”對此,我深信不疑。
回國後,父親還是離開了。為照顧悲傷的母親,我留了下來。傳統的母親聽說我交了一個美國女朋友,並且分隔兩地,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直到一年後,米歇爾真實地出現在我麵前,母親才無奈地接受這個現實。
我和米歇爾結婚了,按照家鄉習俗舉行的中式婚禮。一開始,米歇爾對這一切都感到新奇,可時間久了,她還是希望過回美國式的日子。我理解她,也能適應,可母親看不慣。比如米歇爾不習慣母親做的中餐,每次都要到外麵吃。母親辛苦做的飯,隻有孤零零一個人吃。此外,米歇爾要天天洗澡,可節儉的母親覺得浪費水……諸如此類的小事,因為語言不通,溝通不善的兩人開始找我抱怨。米歇爾覺得母親不應該夾在我們的生活中,希望我們單獨生活,可我又怎麼舍得含辛茹苦把我養大的母親呢?母親責備我娶了媳婦忘了娘,對米歇爾太過寵愛。我努力平衡,可逐漸身心俱疲。
最重要的是,希望自由生活的米歇爾堅持不要孩子,這無疑犯了母親的大忌。為此,兩人徹底鬧翻。看到自己最深愛的兩個女人劍拔弩張,我欲哭無淚。最終,米歇爾選擇了離婚,而在母親的威嚴下,我竟然沒有選擇挽留。米歇爾離開時,她第一次哭著對我說:“石,你不愛我,也不勇敢,我很失望。”是啊,我真的不是一個好丈夫,可麵對無法調和的婆媳矛盾,我又能怎麼辦呢?
出鏡人二:
陳嘉瑜 女 38歲 外企翻譯
愛著你的愛,真情無國界
我一直覺得自己這輩子是要單身的,因為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式美女,個子偏高,皮膚也不白,且單眼皮、厚嘴唇、高顴骨,連爸媽都說我長得不好看。因為相親失敗太多,所以對婚姻也不報太大的希望。直到33歲那年,一位同事點醒了我,她說:“你在外國人眼裏肯定是美女,可以考慮下外銷。”後來,遇到安迪(Andy),我才徹底找回自信。見我第一麵,他就誇我年輕漂亮。當時,我以為他在調侃,也沒在意,沒想到,窮追不舍的他竟然費盡心思從意大利調到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