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日本書紀》中“童謠”與社會事件的關聯
文化語言
作者:黃瓊
【摘 要】《日本書紀》、《後日本紀》及其後的六國史和《日本靈異紀》中,共記錄有7—9世紀的歌謠約20首,且多與當時的社會事件相關聯。本文圍繞《日本書紀》中“童謠”相關先行研究,在此基礎上,試通過列舉其中的“童謠”典型,分析與之相關的社會事件,嚐試進行新的發掘與詮釋,明確《日本書紀》中歌謠與社會事件的具體聯係。
【關鍵詞】日本書紀;童謠;歌謠
前 言
1、“童謠·わざうた”表記相關
日語中“童謠”一詞,始見奈良時代(公元720年)完成的《日本書紀》一書,在書中皇極天皇二年十月一章中,“童謠”一詞讀作“わざうた”(WAZAUTA)。而關於“童謠”的漢字表記,則被認為來源於中國正史中與之具有相同趣旨的童謠。“童謠”一詞被廣泛用於日本上至《日本書紀》下至《日本三代實錄》的正史六國史中,除此之外,在《日本靈異紀》《古事談》等私著中也采用了此詞。人們認為,日本古時普通的戀愛歌謠在被世間傳誦中,漸漸被賦予一些具有社會性意義的其它解釋,成為含有某種神諭等暗示力量的“わざうた”(WAZAUTA)。而恰巧中國的“童謠”二字正包含有此意義,因此便借用了“童謠”這一漢字表述,使其與“わざうた”(WAZAUTA)結合起來。由此,才有了漢字表述為“童謠”,讀作“わざうた”。本文將引述日本廣辭苑詞典中“童謠”的相關釋義:“上代歌謠的一種,民間流行歌謠。諷刺時事、影射非常事件前兆,基於政治目的流行起來的歌謠” ①,作為本文“童謠”的基本意義。
2、《日本書紀》中的“童謠”
眾所周知,《日本書紀》成書於公曆720年,是日本現存最老的,用漢文體編纂的史書。《日本書紀》中有一些被稱為“わざうた”的歌謠。記作“童謠”或“謠歌”,依次是書中第紀107.109.110.111.122.124.125.126.127.128號歌謠。此外,再加上從內容上來看可被列入“わざうた”的紀108號猴子的歌謠,全部共十一首。具體可分為:皇極天皇紀4首、齊明天皇紀1首、天智天皇紀6首。僅限於皇極、齊明、天職三代,本文將主要圍繞《日本書紀》中這十一首歌謠,舉例分析當時社會所發生的各類事件,探討其與社會事件到底具有何種聯係,解析其社會意義。
一、《日本書紀》中“童謠”相關的先行研究
作為研究日本古代史中最珍貴的參考文獻,《日本書紀》的相關研究相當廣泛。筆者發現以往有關《日本書紀》中“童謠”相關研究,主要可有以下幾個論點:
首先是就“童謠”本身語義的論爭。土橋寬將其解釋為:“在某種社會非常時期,非某人有意而被傳唱的歌謠”。更認為“童謠”是:“同時具有獨立歌謠和前兆歌謠雙特征的兩麵性歌謠”。②與此相對,阪下圭八一說認為:“わざうた是與古代王權的授意下發生的事件相附和,又或是與暗六裏相關地區的流行歌謠。” ③也有人認為,實際上書紀中的歌謠不僅僅展示當代的流行歌謠,這其中也包含一些是依據作者意圖,與社會事件無關的民間歌謠、創作歌謠。
還有一種論點是關於“童謠”的形式及構造。今井昌子在《“童謠”的樣式》中,從編輯方法的問題出發重新討論日本書紀中固有的“童謠”的表現形式。通過對歌謠形式進行分析,明確其僅僅是作為歌謠被編輯過程中的內在問題。因此,今井昌子在《日本書紀·ワザウタ的構造》中就“童謠”的構造問題進行了相關研究。
不僅如此,神田秀夫也因其所主張的結合書紀編纂問題討論“童謠”的存在意義而備受關注。
然而,作者以為,關於“童謠”在現實社會中的實體性相關的論證是不可能實現的。若從神田秀夫先生的觀點來看,倒不如說問題在於:歌謠是以怎樣的形式,如何與社會性的事件相結合的。而這也正是本文的出發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