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吃的女人》中“吃”的象征意義
文學評論
作者:曾玉潔
【摘 要】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是當代加拿大最富盛名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大多以婦女生活為題材。《可以吃的女人》是阿特伍德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小說通過“吃”作為串聯,展現了女主人公追尋自我身份價值的過程。本文將以在小說中多次出現的“吃”的意向入手,分析作者怎樣將女性命運與“吃”的象征意義緊密地聯係起來,從而反映當代女性的生存狀態和對自我身份意識的蘇醒。
【關鍵詞】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可以吃的女人》;女性身份
一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於1939年出生於渥太華,是當代加拿大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她童年時代在安大略和魁北克北部地區度過,1961年畢業於多倫多大學。她的作品曾獲得加拿大總督文學獎、英國布克獎提名和加拿大吉勒文學獎等,她獲得十二個榮譽學位,並獲法國文學藝術騎士勳章。
《可以吃的女人》是阿特伍德於1969年出版的小說。該小說筆調輕鬆,語言幽默,但是主題卻非常嚴肅。作者在前序中談到,女權主義運動的目標並沒有實現,“那些宣稱後女性主義時代已經到來的人不是犯了個可悲的錯誤,就是厭倦於對這一問題作全麵的思考。”可見,在本書中,作者對現代女性的地位問題作了深刻的思考。而獨特的書名則是作者某次看見一排排用蛋白糊做的糖果豬時,萌發了要創造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吃人形象的想法。可以看出,在本書中,“吃”的意象反複出現,而且是作者描述的重點。這就不難得出,作者是以象征的藝術手法將“吃”與現代女性的命運聯係起來,從而反映女性的生存狀態和複雜心理。
二
小說的女主人公瑪麗安是個現代女性。從表麵上看,她的生活比較穩定、順利。但是,她卻始終感到無論是在職業還是婚姻中,都無法完全把握自己的命運。作者巧妙地把她精神上這種無形的壓力通過其食欲表現出來。隨著婚姻的臨近,瑪麗安漸漸地無法進食。最後她烤了一個女人形狀的蛋糕,將這個“可以吃的女人”作為自己的替身獻給未婚夫,並與他一刀兩斷。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對食物具有強烈的興趣,在詮釋傳統社會施加在女性身上的壓力時,作者將人類生存的基本活動“進食”當作一個象征。在阿特伍德筆下,進食被巧妙地用來隱喻男女之間微妙的地位差異和權力關係。文章中第一次將“吃”意象與男女權利關係聯係起來是在女主人公瑪麗安與彼得訂婚之前。這時的瑪麗安食欲正常,個性獨立自主。有一次,彼得無意咬了一下瑪麗安的肩膀,瑪麗安也咬了一下他的肩膀“作為回報”,並且認為“彼得一般是不咬人的”。可以看出,作者用“吃”的意象,表現出這時的瑪麗安對男性的侵犯比較敏感,並且能相應地做出回應。
三
但是,故事的轉折點發生在一次聚會上。當彼得談論起他的某次打獵經曆,“我抽出刀子……把肚子破開,拎起後腿啪的用力一甩,這下可不得了了,弄得到處都是血和內髒,濺的我滿頭滿臉。弄得一塌糊塗,樹枝上也掛了兔腸子……”,瑪麗安頓時覺得“彼得的聲音完全變了。”她意識到彼得,或者說男性,是凶狠的獵手,而女性則處於劣勢地位,隻有等待被宰割、消費的命運。但是當彼得最後向瑪麗安求婚,瑪麗安還是順從地答應了。盡管她也清楚自己的獨立身份將在婚姻中慢慢消磨不見。可以看出,就像作者所說的那樣,六十年代的女性,雖然深深地意識到了自己處在社會的劣勢地位,以及種種的不平等待遇,但是卻無力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