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我們不隻為錢工作
編者的話
作者:汪再興
《消失的工作》不再探討AI技術和機器人是如何毀天滅地,殺人放火。老實說,現在大多數媒體討論AI殺人的目的都是在消費人類的恐懼情感,畢竟這種情況離我們的現實生活還太遠。這一次,我們希望認真聊一聊以AI技術、自動化技術為基礎的機器人究竟會對人類的職業產生何種影響,是機器接替人類去從事那些苦累的勞動,從而使人更自由,還是造就一個失業者遍地的國度。
《經濟學人》和牛津大學的研究者稱,未來20年裏,西方社會裏47%的工作都可以被機器完成。在發展中國家,這個比例隻會更高。很多人可能會說,我們的人性將會是機器永遠越不過的一道坎,他們覺得人類寬厚的同情心、深層的理解力以及創造力都是難以效仿的。
那我們來看一看此時此刻的中國正在發生什麼?十年前,誰能夠想到基於機器人學習和算法基礎的“今日頭條”能夠如此精確地揣摩現代“屏幕人”的心理。與傳統出版業依靠人工發放調查問卷來調查讀者口味的手段相比,“今日頭條”每時每刻所進行的海量用戶數據實驗(1秒鍾任意挑選千萬讀者進行閱讀試驗)、不斷優化的算法(每天都通過實驗進行算法上的更新)簡直算得上是科幻小說《三體》裏的降維打擊。此外,借助大數據以及精妙算法的Uber專車司機可能比北京最成熟的出租司機更知道離他最近的客戶在哪,從而威脅出租車這一行業;抑或最熱的搜索引擎會設計出無人駕駛汽車,從而立即威脅到駕駛這一最大眾的國民技能。
AI技術和自主技術武裝起來的機器人和APP正在一步步替代人類的工作,甚至比人類完成得更加完美。在這種職業更迭中,勢必會造成兩種心態:一種是新興職業人群隨著收入、地位提高,對未來積極的心態;另一種是隨著行業下行所產生的對現在生活的恐懼心態。一種躍向天空,一種墮入泥坑。
這種行業的更迭並不像詩人裏爾克的那句著名語錄所說的“何來勝利可言,挺住就意味著一切”這麼有詩意,它將是一種殘酷的、不可逆轉,甚至是一種刻苦銘心的更迭,即輸掉一切。總而言之,凜冬將至,在這場更替中,沒有一個角色是安全的。
《大西洋》月刊高級編輯德裏克·湯普森在8月刊裏說過類似的話,在一個提供更少工作的未來,更多人可以做“自己愛做的”事,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被迫做“自己擅長的”或者“掙得多的”事情。
回到媒體—內容生產商,在未來可能發生的兩種趨勢值得關注。從組織形態上看,大型的媒體集團將變成若幹個、甚至更小的以特色創造性內容生產者為中心的生產機構,大量專業的撰稿人將代替正式員工,小而美的組織結構成為一種趨勢;從價值上看,你可以認為,機器幫媒體集團完成了分發與識別受眾這個繁瑣的過程,記者可以更加安心地完成創造性的工作,你所從事的職業恰恰是你所愛的那部分。
而我們現在最應該提防的同樣是兩種觀點,一種是受人類貪婪、無節製的欲望驅使下的純技術觀點。此前斯坦福大學一位汽車教授告訴我,特斯拉CEO馬斯克在完成電動車行業顛覆後曾經一度陷入創新式混亂,最終不得不尊重汽車行業規律引進傳統汽車管理人才。
媒體行業的道理亦如此。顛覆者使用純技術顛覆行業生態的做法,日後勢必要用更大的代價來恢複;另一種則是抵製技術、恐懼技術的新勒德主義,而這無疑會導致限製內容行業演化的可能,這同樣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