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之一(1 / 3)

傷寒論

屬性:經曰。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餘始讀而疑之。謂既傷於寒。何以反病熱乎。蓋寒者天之陰氣也。熱者人之陽氣也。天以陰氣侵人。則拘急而畏寒。

人以陽氣被鬱。則蒸冒而發熱。然邪氣既盛。正氣不能拒之而出。須以辛溫之藥助之。使邪從汗解而愈。此發表之所由設也。重則麻黃。次則羌活。

又次則紫蘇。皆當因其輕重而施之。中病即止。毋使過劑。過則邪氣既去。

正氣反虛。種種變遷。不易枚舉。蓋汗者身之液也。始由寒閉腠理。無從發越。故藉汗以疏通。令氣和平斯已。今發之太過。則人身之津液既耗於外。

必竭於內。無論汗多亡陽。而胃腑燥竭。腎陰消亡。煩渴秘結等症。總由一汗所致。諸謂其可泛視乎。故餘嚐謂治傷寒法。不可不汗。不可輕汗。不可大汗。不可再汗。不可誤汗。明乎此者。庶入仲景之室而免文伯之恐也。

一太陽受冬月嚴寒。頭疼壯熱。畏寒拘急。脈緊盛而無汗者。仲景用麻黃二錢。桂枝一錢。甘草五分。杏仁八粒。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名麻黃湯。

治冬月正傷寒。此不可不汗也。

一前症雖具。或感非時暴寒。不可與麻黃湯用羌活紫蘇防風荊芥葛根廣皮川芎甘草等。量症加減。此不可大汗也。

一前症雖具。或元氣素弱。或向有雜病。及產後。痘後。失血後。兼勞倦內傷。

並犯房欲者。果又冒寒。方與荊防蘇葛甘草陳皮。隨症加減。微解其表。

若不因寒而發熱者。隻治其本。此不可輕汗也。

一前症雖具。曾經發表出汗。不可複用發散。蓋邪既卻矣。而又汗之。能不傷正氣乎。此不可再汗也。

一凡惡寒發熱。雜症皆有。即一瘡一癤亦複如是。豈可不審何證所致概用發散。如餘治一婦惡寒發熱。脈得洪數。詢之乃左乳腫痛。餘竟治其乳。腫痛頓消。寒熱亦止。舉一可例其餘。此不可誤汗也。

餘觀近時風尚。凡病家。醫士。及旁觀者一發寒熱。動以傷寒首戒。每必曰曾汗否。曾下否。使汗之下之而斃。縱無憾也。如不汗不下而痊。猶未愜誌焉。此生民之厄運。未俗之波靡也。失哲代起而痛發之。相沿不覺。

可勝悼哉。餘習見勞倦陰虛雜症。胎前產後暑病等。妄發汗而死者。不可勝計。不得不深致焉。

傷寒

兩感論

屬性:傷寒一經有一經之症。則有一經之治。或傷於陽。或傷於陰。固不同也。經何以言兩感哉。傷寒有並病矣。如雲太陽未已。複過陽明或少陽。並之已盡。則入裏。未盡。猶在表。是陽與陽並也。烏知陰不與陰並耶。有合病矣。如雲太陽陽明齊病。陽明少陽齊病。或三陽合病。則自下利是陽與陽合也。

烏知陰不與陰合耶。有傳經矣。如雲一日太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四日太陰受之。五日少陰受之。六日厥陰受之。然有始終隻在一經者。有傳一二經而止者。有越經而傳者。有過經不解者。是由陽傳入陰也。若陰出之陽則愈矣。有直中矣。三陰受邪。始終不發熱。乃不從陽經傳入。是陰自受病也。則與陽不相侔矣。若此者。俱不可謂之兩感。而所謂兩感者。則一陰一陽同受病也。如雲太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幹而煩滿。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雖然。三陽之頭疼身熱耳聾。感於寒者。則誠有之。三陰之煩滿譫語囊縮。則是傳經熱證。若初感於寒。則固未之或見也。且傳經熱證。與兩感之證。既已相同。何以於傳經者。曰熱雖甚不死。於兩感者。曰必不免於死。餘不能無辨焉。蓋傳經者。由三陽入三陰。始終發熱。乃脈與證相合者也。兩感者。則一陰一陽。外受寒為表實。內受寒為裏虛。必脈證不相合者也。如嗣真雲太陽症得少陰脈。少陰症反發熱之例。

差足以當之。故予嚐謂傳經之邪。感之者多實。故不即犯三陰而無慮其為甚。兩感之邪。受之者必虛。故即兼及三陰而觸之即不免。經雖不言虛實。而雖甚必不免之辭。不可充而見之哉。若嗣真注兩感篇。則根據文配釋。

求之病情。終不相符。故予以嗣真太陽少陰之例。推之於陽明太陰。少陽厥陰。當無不然。又何疑之有。

附嗣真少陰症似太陽太陽脈似少陰不同論蓋太陽病。脈似少陰。少陰病。證似太陽。所以謂之反。而治當異也。今深究其旨。均自脈沉發熱。以其有頭疼。故為太陽病。脈當浮。今反脈不浮而沉者。以裏虛久寒正氣衰微所致。今身體疼痛。故宜救裏。使正氣內強。逼邪外出。而幹薑生附。亦能出汗而解。假若裏不虛寒。則見脈浮。而正屬太陽麻黃證也。均自脈沉發熱。以其無頭疼。故名少陰病。當無熱。

今反寒邪在表。但皮膚鬱閉而為熱。如在裏。則外必無熱。故用麻黃細辛以發表間之熱。附子以溫少陰之經。假使寒邪惟在裏。當見吐利厥逆等症。而正屬少陰四逆湯證也。以此觀之。表邪浮淺。發熱之反尤輕。

正氣衰微。脈沉之反為重。此四逆為劑。不為不重於麻黃附子細辛湯也。可見熟附配麻黃。發中有補。生附配幹薑。補中有發。所謂太陽少陰脈沉發熱雖同。而受病有無頭疼與用藥自別。故並言之耳。若誤治之。其死必矣。

按嗣真雲。太陽症頭疼身熱。是太陽感寒也。脈當浮而反沉。是少陰脈。

又非少陰感寒乎。用四逆湯。治少陰。救裏為急。不慮太陽之邪不出也。

又雲少陰症脈沉。是少陰感寒也。不應熱而反發熱。是太陽症。又非太陽感寒乎。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兼治太陽。以發表熱。不慮少陰之經不溫也。雖然。太陽症而脈浮。複兼吐利。將獨治太陽乎。少陰脈沉而發熱。

不兼太陽。則又當專主少陰矣。不可不知。由此推之。如陽明身熱潮熱。

而脈微弱下利四肢厥冷。則又是太陰矣。寧獨主陽明也乎。不得不參附子理中等湯。救太陰之裏也。少陽寒熱往來。而脈細蛔厥煩躁腹疼。

則又是厥陰矣。寧獨主少陽也乎。不得不參吳茱萸等湯。救厥陰之逆也。蓋陽症陽脈。易辨也。陽症陰脈。症假脈真也。又有症假而脈亦假者。

如陰極發躁。欲投水中。脈來鼓指。重按全無。內真寒而外假熱也。更有脈澀肢冷。嘔逆便秘。伏熱於中。水極似火。火極亦似水也。凡此者又豈可與兩感同論哉。要之治其本者。百不一失。治其標者。百不一得。臨症者慎旃。

四逆湯附子(二錢)甘草幹薑(各一錢五分)水煎服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細辛(各二錢)附子(一錢)水煎服理中湯人參白術幹薑(各一錢)甘草(八分)水煎服。腹痛甚。加附子。寒而吐者。加生薑。小便不利。加茯苓。腎氣動者。去術。

吳茱萸湯吳茱萸生薑(各三錢)人參(一錢)水鍾半。棗一枚。煎七分服。

傷寒

太陽論

屬性:經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又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頭項痛。腰脊強。以其經從頭項下肩膊挾脊抵腰中。其所統者大。其所循者遠。故易以犯。犯之則惡寒發熱。獨甚於他經。仲景以麻黃湯發之。此有是太陽症。用是太陽藥也。若在陽明。則熱多而寒少。無是症矣。在少陽。則寒往而熱來。亦無是症矣。傳入三陰。則有熱而無寒。更無是症矣。故惟太陽一經。寒獨甚。脈獨緊。汗獨無。未傳陽明。則口不渴。未傳少陽。則耳不聾。仲景用麻黃湯為太陽之正治。固非易老九味羌活湯之所能代也。若苟非太陽而陽明。則用葛根湯。非太陽而少陽。則用柴胡湯。均非麻黃湯之可假借也。雖然太陽一經。非獨冬時嚴寒。能觸犯之。而四時寒邪。皆能犯之。如犯之而身果寒。脈果緊。其症具在。即四時皆用麻黃可也。如犯之而寒不甚。緊不盛。其症雖具。即冬時不用麻黃可也。況作勞辛苦之人。及本元虧損之後。而偶冒寒邪。脈緊少力者。又當從權以治。不必執用麻黃可也。蓋以麻黃驍悍之性。攻邪固易。損正不難。一誤投之。為變不測。可不慎乎。

按麻黃湯。為太陽經正藥。餘所以諄諄慎之者。蓋非其時。非其經。非其人之質足以當之。鮮不為害。請勿輕試。為天下幸甚。

治驗一友積勞後。感寒發熱。醫者不審。以麻黃湯進。目赤鼻衄。痰中帶血。繼以小柴胡湯。舌幹乏津。餘診之。脈來虛數無力。乃勞倦而兼陰虛候也。誤投熱藥。能不動血而竭其液耶。連進地黃湯三劑。血止而神尚未清。用生脈散及歸脾湯去術投之。神雖安而舌仍不生津。予曰。腎主五液。

而肺為生化之源。滋陰益氣。兩不見效。何也。餘熟思之。乃悟麻黃性不內守。服之而竟無汗。徒傷其陰。口鼻見血。而藥性終未發泄。故津液不行。予仍以生脈散固其本。用葛根陳皮引之。遂得微汗。舌果津生。後以歸脾湯六味丸而痊。

一醫者素自矜負。秋月感寒。自以麻黃湯二劑飲之。目赤唇焦。裸體罔顧。

遂成壞症。

一藥客感冒風寒。自謂知藥。竟以麻黃五錢服之。吐血不止而斃。此二症雖進黃連解毒犀角地黃湯。終不挽回。大可駭也。

麻黃湯麻黃(二錢)桂枝(一錢)甘草(五分)杏仁(八粒)加薑棗水煎九味羌活湯羌活防風蒼術(各一錢)甘草白芷川芎生地黃黃芩(各一錢五分)細辛(七分)加薑棗水煎

傷寒

陽明少陽論

屬性:經曰。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幹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夫同是受寒。不日一日。獨日二日三日者。蓋傳經之邪居多。而自感者少。自感則寒。傳經則熱。仲景用葛根湯小柴胡湯主二經之病。節庵一曰解肌。

一曰和解。又謂不從標本從乎中治。固知非若太陽汗之而愈也。學人其可執乎。然二經亦有自感者。如陽明為邪。首麵大腫。少陽為邪。耳前後腫。

此不從太陽傳入。而發熱與傷寒無異。東垣用普濟消毒飲子。及鼠粘子湯。治之。蓋陽明主燥。少陽主火。非比太陽屬寒水之司。故治各不同也。

按寒邪入裏。未有不傳陽明。乃陽明腑病。非陽明之經也。陽明者胃也。

胃為水穀之海。一受寒邪。則水穀不行。為熱。為渴。為脹滿。甚則譫語狂言。皆其邪也。治之者。不可過汗以竭其液。一也不可早下以傷其陰。二也。不可寒涼以阻其化。三也。宜以葛根平胃加減調之。若少陽一經。屬木有火。為嘔。為聲。為寒熱往來。則以小柴胡湯為主。女子臨經即謂熱入血室。甚則譫語。加生地丹皮。乃至正之法也。尤不可汗下。

一陽明傳變至多。治之貴乎得宜。寒則凝而食不化。熱則燥而液愈亡。故止渴用葛粉以鼓舞胃氣。勝於花粉知母。平胃用濃樸以溫中州。非比木香豆蔻。如在上用桔梗枳殼。在下用枳實青皮。而甘草調中。陳皮理氣。山楂萊菔消滯之類。雖極平和。實至當不易之常理也。然有飲食伏於中。而不顯於脈症者。有脈症似乎飲食。而實非飲食為患。乃中氣虛所致。則又當細問其病因。察其脈色舌苔。按其胸腹有無痛處。大便曾解不解。或補或瀉。出一定之見以療之。方為得耳。

葛根湯葛根(一錢半)麻黃(一錢)桂枝芍藥甘草(各六分)加薑棗水煎。此方治太陽無汗惡風。太陽陽明合病。如陽明腑病。不可概用。

小柴胡湯柴胡(二錢)黃芩人參半夏(各一錢)甘草(五分)加薑棗水煎服。

加味小柴胡湯(即前方加生地丹皮各一錢)普濟消毒飲子黃芩(酒炒)黃連(各八分焙)人參橘紅玄參甘草(生用)連翹牛蒡子(炒研)桔梗柴胡僵蠶(炒)薄荷(各五分)板藍根馬屁勃升麻(各二分)水煎服。(便秘酒煨大黃一錢)鼠粘子湯牛蒡子(焙研)枳殼甘草(炙)柴胡連翹黃芩桔梗(各一錢)薄荷葉(二錢)水煎

傷寒

三陰論

屬性:經言六經。而即繼之曰。三陰三陽。五髒六腑皆受病。此何以說也。餘請以三陰概之可乎。傷寒傳入三陰。已寒變為熱矣。蓋太陰者脾也。其經布胃絡嗌。故邪入之。則腹滿而嗌幹。然經既屬脾。經病則脾亦病。脾主消磨。亦失其職。況布於胃則食不化。而腹滿絡於嗌。則熱傷陰而嗌幹。且但曰滿。

則邪猶在中焦。未可遽下。故腹滿平以濃樸陳皮。嗌幹和以葛根枳桔。此雖治太陰之經。實即治陽明之腑也。少陰者腎也。其經絡肺係舌本。故邪入之。則口燥舌幹。而渴。然經雖屬腎。土旺則水必虧。腎為胃關。亦失傳化。

況絡於肺。則水不升而作渴。係於舌。則津益亡而口燥。此時邪熱已深。仲景所謂忽下以存津液。故實則大小承氣下之。虛則六味地黃潤之。此雖治少陰之經。亦即治足陽明兼手太陽手陽明之腑也。厥陰者肝也。其經循陰器而絡於咽。故邪入之。則煩滿而囊縮。厥陰者。陰之盡也。經雖屬肝。

此時胃邪下陷。陽亢陰渴。腎水既虧。肝火彌熾。蓄熱不解。則煩而且滿。陰氣已極。則囊縮少泄。如果大便未下。急與下之。下後不解。即與黃連解毒之類。宣散蓄熱。庶或有生。此雖治厥陰之經。實即治五髒六腑俱受之病也。不然。或謂邪入於髒。或謂邪入於腑。又為藏物之髒。紛紛不已。曷與正之。

按三陰邪熱。皆從三陽傳入。而陽明失治尤多。始而過汗以竭其液。繼而過下以損其陰。液者。氣之餘也。陰者。血之屬也。氣血既損。則煩滿燥渴等症作矣。況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三陰既虧。則腐熟傳道化物之司。愈失其職。仲景欲急下以存津液。豈無有窺其微者耶。

養葵先生出。直以六味補水。挽其源而治之矣。

傷寒

三焦論

屬性:內經傳入三陰。止曰可泄而已。仲景以下字易之。立大小調胃三承氣湯。

後人遵而用之。一汗之後。輒爾遽下。遺人夭殃者多矣。不知仲景分痞滿燥實堅。有上中下三焦氣血水穀之別。不精求其理。則其法不可得而施也。何以言之。上焦者。氣分也。主納而不出。病則不能主納矣。於是為痞。在上者因而越之。然有可吐者。有不可吐者。有吐後不減者須枳桔陳皮之屬。泄上焦之氣則得矣。中焦者。主腐熟水穀者也。病則不能主腐熟矣。於是為滿。腸胃為市。無物不受。宜各隨其所受而消之磨之。加以苦溫等藥。

是泄中焦法也。下焦者。陰分也。主出而不納。病則不能主出矣。於是為燥實堅積。蘊熱既久。津液必亡。不能傳導。須以蕩滌之。劑下之。斯愈矣。由是觀之。則上中下三焦。自有淺深次第。有治上焦而中焦得快者。或治中焦而下焦得通者。斷未有不泄上中二焦。而遽用承氣以下下焦之理也。觀其曰邪在中焦。不用枳實濃樸。恐傷上焦元氣。以甘草和中。名曰調胃。豈芒硝大黃。獨不傷元氣乎。又豈甘草一味所能調之乎。觀其曰上焦受傷。

則痞而實。去芒硝。名小承氣。謂不傷下焦真陰。豈枳實濃樸大黃。果不伐其根本乎。觀其又曰。三焦俱傷。痞滿燥實堅俱全。用大承氣湯。將謂上不傷元氣。下不伐真陰乎。又豈可一概浪投者乎。必須以手按病患。自胸至少腹果有硬處。手不可近。不得已而施之可耳。雖然。其間有至理存焉。人之所借以有生者命門也。其所以稟命而營運者。三焦也。命門為生氣之原。一名守邪之神。三焦者。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故寒邪侵犯。獨賴此火以禦之。使不得深入肌膚。即發壯熱。而出納腐熟之司。則不能如平人令矣。所以傷寒獨不可食。食亦不化。正謂邪熱不殺穀也。宜用甘苦溫之藥助之方可。奈何反用苦寒以伐其生氣哉。否則此火一衰。寒邪直犯則為純陰症矣。豈能發熱乎。

按予一日讀東垣脾胃論。其詮解黃。謂除躁熱肌熱之聖藥。又雲溫肉分。益皮毛。實腠理。以益元氣而補三焦也。似乎勞倦發熱。亦本之三焦。則餘以傷寒發熱。歸於三焦。益非無據。然內傷不能食而可食。傷寒獨不可食。何歟。一則本氣自病。利用補。一則客氣來乘。利用攻也。

附時珍三焦辨時珍曰。三焦者。元氣之別使。命門者。三焦之本原。蓋一原一委也。命門指所居之府。而名為藏精係胞之物。三焦指分治之部。而名為出納腐熱之司。蓋一以體名。一以用名。其體非脂非肉。白膜裹之在七節之旁。

兩腎之間。二係著脊。下通二腎。上通心肺。貫屬於腦。為生命之原。相火之主。精氣之府。人物皆有之。生人生物。皆由此出。胡桃仁頗類其壯。而外皮水汁皆青黑。能入北方。通命門。利三焦。愚按即胰脂也。聯係髒腑。

充周一身。皆藉此。

謂胃承氣湯大黃(六錢酒洗)芒硝(四錢)甘草(一錢)水煎。

小承氣湯大黃(四錢)濃樸(二錢炒)枳實(一錢炒)水煎。

大承氣湯大黃(五錢)濃樸(二錢炒)枳實(一錢炒)芒硝(四錢)水煎。

傷寒

陰證論

屬性:陰寒一症。向謂寒邪直中。便爾四肢厥逆。陽氣頓竭。身如被杖。腹中絞痛。

下利清穀。脈微欲絕。急投四逆理中輩以溫之。猶恐不及。竊思人之一身。

有衛氣營氣。宗氣元氣。春升之氣。水穀之氣。種種護持。發源於三焦命門。

以為生生之用者也。何寒邪一犯。輒爾深入至此。不知此非外中之寒。乃本身無火。命門真原。早已衰絕。即不受寒。而陰慘之象。已具於身中。偶或觸之。而遂至是也。或以為陽氣暴絕。或以為生冷內傷。或以為大寒侵犯。

皆言其標而不言其本。所以仲景取方。止曰救裏。意可知矣。況此症生氣索然。變異頃刻。非薑桂參附。不足回垂絕之元陽。猶得借口於外中也哉。

一少陰下利清穀。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麵赤色。或腹痛。

或幹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生附子一錢。炙甘草一錢。幹薑一錢五分。溫服。麵赤。加蔥。腹痛。加芍藥。嘔。加生薑。咽痛。加桔梗。

利止脈不出。加人參。

一傷寒已發汗。不解。反惡寒者。虛也。仲景用白芍藥三錢。炙甘草三錢。炮附子二錢補之。黃建中湯。亦可用。

一傷寒下後。又發其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症。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幹薑附子湯溫之。

一傷寒陰盛格陽。其人必躁熱而不飲水。脈沉手足厥逆者。是此症也。孫兆用霹靂散。附子一枚。燒存性。為末。蜜水調服。節庵用回陽返本湯更勝。李東垣治馮翰林侄。陰盛格陽傷寒。麵紅目赤。煩渴引飲。脈來七八至。但按之則散。用薑附湯加人參投入。兩服之。得汗而愈。此則神聖之妙也。

一夾陰傷寒。先因欲事。後感寒邪。陽衰陰盛。六脈沉伏。小腹絞痛。四肢逆冷。嘔吐清水。不假此藥。無以回陽。人參炮薑各一兩。生附子一枚。破作八片。水煎分服。脈出身溫而愈。吳綬曰。附子乃陰症要藥。凡傷寒傳變三陰。及中寒夾陰。雖身大熱而脈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脈沉細。甚則唇青囊縮者。急須用之。有退陰回陽之力。起死回生之功。近世陰症傷寒。往往疑似。不敢用附子。直待陰極陽竭而用之。已遲矣。且夾陰傷寒。內外皆陰。陽氣頓衰。必須急用人參。健脈以益其元。佐以附子溫經散寒。拾此不用。將何以救之。

按陰寒之症。為害迅速。餘所以詳列之者。蓋欲臨是症者。加意焉而不敢忽也。

通脈四逆湯四逆湯加甘草一倍幹薑附子湯幹薑(二錢)附子(三錢)水煎服回陽反本湯熟附子幹薑甘草人參麥門冬五味子臘茶陳皮麵戴陽者。下虛也。加蔥七莖。黃連少許。用澄清泥漿水煎。臨服。入蜜五匙。頓冷凍飲料之。

黃建中湯黃(蜜炙一錢五分)芍藥(二錢炒)肉桂(一錢去皮)甘草(五分炙)加薑棗水煎。去渣。入餳一大匙。煎一沸服。若大便溏利。或嘔者。不用餳參附湯人參(半兩)附子(炮去皮臍一兩)分作三服。薑水煎。

傷寒

陰虛論

屬性:夫陰寒者。腎中之真火衰也。陰虛者。胃中之真水虧也。真火衰。則有寒而無熱。真水虧。則有熱而無寒。經曰。陰虛則發熱是也。世或不察。見其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