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園地
作者:李道靜
中職學校的學生正處於青春期,他們富有活力、充滿朝氣,是未來社會發展進步和城鄉建設的生力軍。針對當前中職生文化素質參差不齊的實際情況,提出教師要主動適應學生,積極探索分層次教學的課堂教學理念,給中職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改變過去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各種有效措施克服傳統課堂教學的弊端,從而讓每一個學生都在其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盡可能充分的發展。
1 分層次教學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靈魂是因材施教
職教的生存與發展,多年的經驗表明應遵循“招得來,留得住,保就業”的教育宗旨,否則必然滑坡,甚至走向失敗。這就給職業教育在教學及管理上提出新要求。從實際看,隻有教師從教學理念上轉化為“適應各類不同學生”的教育觀念,才能因勢利導,使其提高興趣,願意學,才能學得會,學得好。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了解了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心理狀況、學習動態,嚐試多種量體裁衣的教法,在具體操作上,大致有兩種較好做法:一是根據學生成績、知識基礎、學習態度和個性特點等綜合情況,將學生分成若幹層次的教學班,每個班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各不相同;二是在同一教學班內,根據上述綜合情況把學生分成若幹小組,教學中實行同步授課、分組學習、分層練習、分層作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分層次教學的靈魂是因材施教,它不隻涉及教育價值觀念的改變,還涉及教學內容的重構、教學方法的更新、教學組織的調整以及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等許多具體而細微的工作。在這方麵,從事職教的教師麵前的道路實在還很長很長。好在前方已有“開山”者,20世紀初英國貝爾—蘭卡斯特的“導師製”,我國建國初的“複式教學”,以及近年來在歐洲大行其道的“區別化教學”,讓人們有了較寬的視野和較高的起步基點;素質教育的全麵實施,更為教師提供了改革的環境和動力源泉。職教教師應該投身到這場適應時代的教學改革大潮中,勇做一名弄潮兒,如果無法把一種美好的教育理念變成一種能夠經得起曆史檢驗、實實在在的教學模式的話,就無法擺脫有意無意中親手毀滅讓受教育者盡情沐浴現代教育陽光的美好理想的命運。
2 分層次教學倡導的是尊重的教育、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職業教育具有不同於普通教育的鮮明特點:職業教育不是以升學為主要目的,而是要培養和造就生產、經營、服務第一線急需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這就要求中職學校一定要特別注重提高職業教育質量,以質量求生存,以質量闖市場,以質量促發展。努力做到“三個突出”:一是突出職業道德教育,二是突出專業技能教育,三是突出自主創業教育。職業教育的教學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行“教、學、做”合一,學生畢業時必須掌握必要的專業理論和必要的職業技能;職業教育既注意考核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更注重考核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實際動手能力;職業學校的教師應當是“雙師型”的,既有專業理論知識,又能進行實際操作。職業教育必須從傳統教育思想上有一個大轉彎,更新教育理念,引入現代化教育手段和方法(如電腦課件、多媒體教具等),大力倡導“尊重的教育”“以生為本”這樣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麵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長、潛力、興趣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抓師德建設是一切教改活動的前提條件;抓教研教改是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的有力保證;適時地適應各類不同層次的學生,是職業學校任課教師因材施教的基礎,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這就是每位中職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要下大力氣、花大功夫鑽研教材,因材施教,從教改入手,狠抓教科研,一邊嚐試、一邊積累經驗、一邊總結成果,使所有一線教師的科研工作的重點放在如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上,以此促使教師邊學習、邊實踐、邊改革。每個教研組都必須有自己的科研課題,定期進行教科研活動總結,科研方向定位在如何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上,讓其學得好、長本領、留得住,以此來幫助教師樹立符合實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使每一位教師盡快由單純的“教書匠”向合格的“教育家”轉變。
3 結束語
總之,教育學生要注重用教師的人格力量去感染他,這也印證了“身教勝於言教”的道理。學校應該是一個精神特區,而教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實驗證明:教師很世俗,學生就反感,如果教師沒有高層次的精神境界,學生就不佩服;如果教師是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是一個高尚的人,學生就佩服。教師必須時刻牢記:學生永遠是教學的主體,教師要善於“察言觀色”,要更好地服務於主體,發揮好“教學媒體”的作用。主動去適應學生,積極開展分層次教學,職業教育的質量才能走上一個新台階。
(作者單位:河北省涉縣職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