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馬舞與廣場舞

封麵故事

作者:王小峰

比較之下,我們更能明白何謂“韓流”。

2012年,“鳥叔”樸載相的一首《江南Style》引爆全球,連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都要在百忙之中接見一下“鳥叔”。兩年後,中國的“筷子兄弟”演唱的《小蘋果》在美國獲得“年度國際最佳流行音樂獎”,在國內引來一陣冷嘲熱諷。中國人之所以有這樣的反應,似乎帶到外國的這首歌顯得有點那麼不提氣,因為這首歌早已成為中國街頭廣場舞的伴奏。騎馬舞和廣場舞至少在中國人看來都是那麼喜聞樂見,但同時它也很殘酷地告訴我們:這就是目前中韓文化之間的差距。

上世紀90年代末,當中國人第一次聽說“韓流”這個詞的時候,多數人對這個鄰國的情況知之甚少。當年中國人了解韓國,大多是通過一些國際時政新聞,比如從80年代初期開始,“新聞聯播”的國際新聞部分經常會出現南朝鮮大學生在街頭與警察對抗的場麵。或者是韓國有一支讓中國球迷心中有種說不出的痛的足球隊,幾十年來這支球隊一直在中國足球的傷口上撒鹽。即使1988年漢城舉辦了一次奧運會,讓中國人印象最深的也不是通過奧運會了解韓國,而是中國體育代表團兵敗漢城,被國人寄予厚望的體操王子李寧從鞍馬上掉下來。那一屆奧運會還給中國人留下一點印象的,大概就是四個韓國人在開幕式上演唱的主題歌《手拉手》了——這或許是中國開放以來第一次接觸韓國流行文化,盡管它並不是很韓國。那個年代,中國人對日本文化的了解遠遠多於韓國,“韓國文化”在中國人的頭腦中幾乎還是空白。在隨後的十幾年間,這個空白部分慢慢被韓國人填滿。

1997年,中央電視台播放了一部韓國電視劇《愛情是什麼》,這部電視劇播出後反響不錯。這部以家庭瑣事為主線的電視劇,實際上是“韓流”正式登陸中國的開始。當時中國人對流行文化的接受,主要是來自港台地區,再遠一點的是日本,或者少數歐美國家的流行文化。那時候中國人不會想到韓國流行文化在隨後的十幾年間一直會影響中國——尤其是當時正經曆一場亞洲金融風暴,韓國經濟受到很大影響。

十幾年後,當我們再回顧這段曆史,會發現,韓國流行文化正是在金融風暴之後崛起的,並一波一波地影響著我們。

關於韓國流行文化的成功模式以及對中國受眾的影響,已經有很多人論述過,但是很少有人關注過中韓流行文化的興起、發展過程中的差異,以及中國的流行文化在這個過程中和韓國文化比較究竟缺失了什麼,讓它在最近這30多年的時間裏內外都沒有文化話語權?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全球流行文化迅猛發展,這主要是通訊手段的進步帶來的結果,它使文化不再停留在本土,而是像任何商品一樣出口。但中國恰恰是在“二戰”之後人為與世界隔離。上世紀80年代開放後,中國人才開始真正了解流行文化。

韓國並不存在這個問題。“二戰”後,美國在韓國設立軍事基地,有超過150個軍營駐紮在韓國,在那個時期,韓國人理解的外國幾乎等同於美國,當韓國人從美國大兵那裏吃到巧克力這種食品,很驚訝地發現,世界上還有這麼好吃的食物。當時韓國人崇拜美國文化順其自然。70年代,韓國年輕人談論美國電影或影視劇是一種時髦,談論本國電視劇會讓人懷疑在家裏是陪著父母看電視的。韓國也有過一段崇洋媚外的曆史階段。

當時,韓國學生使用的紙張質量不好,寫字的時候必須要用一個墊板,墊板上經常印著當時最流行的明星,從美國明星到中國香港明星,一直到韓國明星,“墊板明星”的變遷說明了韓國流行文化崛起的過程,年輕人從崇拜美國明星慢慢轉到崇拜本土明星。

受美國文化影響,韓國在70年代開始出現搖滾樂,申重鉉是當時最有名的搖滾歌星。但是當樸正熙通過修改憲法成為終生總統之後,開始打壓言論,搖滾樂由於經常表達對政府的不滿,申重鉉等搖滾樂手最終被殃及,他本人也因藏有大麻入獄。搖滾樂在政治高壓下漸漸失去了自己的地盤。

全鬥煥上台後,由於他鎮壓光州民主運動,所以他執政期間,韓國各地民眾經常爆發街頭抗議運動。全鬥煥想出了一個辦法,推行“3S政策”(Sports、Sex、Screen),試圖用娛樂轉移公眾注意力。但是這一政策並沒有給他的政治生涯帶來轉機,最終他還是成為階下囚。不過,“3S政策”某種程度上促進了韓國流行文化的發展,為90年代“韓流”的興起打下了基礎。

也就是說,盡管在樸正熙獨裁期間政治高壓阻礙了流行文化發展,但是全鬥煥的荒唐策略卻又促進了流行文化發展。總體而言,韓國流行文化一直處於發展完善過程。

反觀中國,“二戰”後由於與世界流行文化隔絕整整30年,80年代開放之後,流行文化的出現和發展幾乎是各種不得要領,表麵上看,我們“坐享其成”,直接把外來的流行文化結果拿來即可,但是我們嚴重缺乏流行文化的基礎,這一惡果在進入真正的商業時代後開始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