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景觀社會視角解讀劉老根大舞台
學子論文選登
作者:黃偉迪
【摘要】近年來,東北二人轉不斷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先是一係列有關鄉村生活題材的電視劇火爆熒屏,然後與電視劇同名的“劉老根大舞台”閃亮登場,人們蜂擁而至。本文旨在運用景觀社會的文化理論對劉老根大舞台進行解讀。
【關鍵詞】景觀社會 劉老根大舞台 媒介操控
一、媒介操控下的景觀製造
法國著名思想家居伊·德波1967 年發表了著作《景觀社會》,認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已進入景觀時代,“景觀”成為資產階級進行意識形態控製的新形式。在德波看來,“景觀”是指一種被展現出來的可視的景象,也意指一種主體性的、有意識的表演和做秀。①在弗爾茨和貝斯特的筆下,景觀是指“少數人演出,多數人默默觀賞的某種表演”。②在這裏,少數人指的是幕後操控者,他們製造了這種景觀性的演出;而多數人指的是那些被支配的癡迷的觀眾們。
劉老根大舞台是趙本山率領眾弟子一手創辦的。在劇場裏,各種表演充斥其中,有二人轉表演,也有各種雜技絕活。前來叫好的觀眾更是人山人海,排在售票處的隊伍十分壯觀。波德裏亞用“沉默的大多數”④來形容沉醉在少數人製造和操控的景觀性演出中,居伊·德波也刻畫過這個“大多數”,他說:“觀眾簡直被期望一無所知,一文不值。那種總是注視著觀察下一步將發生什麼的人從來不行動:這肯定是觀眾的情形”。⑤當人們站在售票處長長的隊伍中時,或許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淪為景觀控製的奴隸,能做的隻有單向度的默從。正是因為景觀被製造出來,所以控製被隱藏起來,但這種奴役往往是最深刻的。
然而,景觀是如何被製造出來的呢?這就要歸功於我們當今的大眾傳媒了。
趙本山的小品可謂深入民心,成了央視春晚這桌宴席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菜。趙本山牢牢把握住了央視春晚這個巨大平台凝聚的“注意力”所帶來的機遇,順其自然的將自己的明星效應延伸到了影視領域。當趙本山在影視領域裏出盡風頭時,又打起“綠色二人轉”的口號,在各大城市建立連鎖式的劇場。
趙本山旗下的文化傳媒包括9處“劉老根大舞台”連鎖劇場, “劉老根”已經在國家工商總局申請為注冊商標。“劉老根大舞台”火了,充滿東北地方戲娛樂元素的二人轉在趙本山的帶領下出現在全國人民的視野中,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借助大眾傳媒製造的景觀秀。正如德波所言:“在現代生產條件無所不在的社會,生活本身展現為景觀的龐大堆積”⑥,而“景觀的工作就是利用各種各樣專門化的媒介”⑦,如今起決定作用的是“讓人看到”,即通過媒體呈現出來,在景觀中缺席意味著消失在大眾的視野中。同樣,在景觀中頻頻登場亮相,必將成為芸芸眾生關注的焦點。凱爾納將德波的景觀發展為今天橫行全球的媒介景觀。⑧很明顯,從央視春晚上的趙本山小品到趙本山的電視劇,從“劉老根大舞台”到趙本山影視主題樂園,從小品演員趙本山到注冊商標“劉老根”,這一係列的操作無疑都是在大眾傳媒的推波助瀾下,實現了自身景觀的不斷呈現,從而形成了“趙本山”這一文化符號。
二、意象誘惑下的深入民心
麵對趙本山現象,有人傳出了不同的聲音。對於趙本山在美國的巡演,紐約作家畢汝諧撰文說:“趙本山其節目內容庸俗,言辭粗鄙;趙本山以嘲笑生理缺陷、插科打諢為能事。這樣一個活寶,卻成為觀眾的寵兒!嗚呼!”紐約律師陳梅說:“……很多人抗議他的演出內容,……他們的演出:無聊、下流。趙本山的演出團隊,演員上台一諷刺殘疾人,二諷刺肥胖者,三諷刺精神病患,……”。對於趙本山鄉村題材的電視劇,有人提出:劇中的鄉村並非現實意義上的鄉村,而是趙本山乃至都市人理解或想象中的鄉村。田間地頭隻是為了給故事的生成提供一個空間,劇中人物隻不過是一群很少甚至不談農事、被包裝而成的農民而已。⑨
盡管有人提出質疑,但我們不得不承認趙本山借助大眾媒介的力量製造出令人目炫的景觀秀,賺了大把的銀子,而消費在景觀中的人們更是樂此不疲。這不由得讓我們思考:媒介時代下製造出來的景觀秀何以如此深入民心?
“景觀是對話的反麵”⑩,德波如是說,“景觀自身展現為某種不容爭辯的和不可接近的事物。它發出的唯一信息是:呈現的東西都是好的,好的東西才呈現出來。”⑾在德波看來,景觀的本質是拒斥對話,景觀所帶來的是一種隱形的無意識心理文化控製,人們癡迷在景觀之中,徹底偏離了自己本真的批判否定性和創造性,從而隻能單向度的默從,淪為景觀控製的奴隸。如此,看到排在劉老根大舞台售票處長長的隊伍,我們便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