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論摘編
作者:
微博時代要守住新聞報道的底線
作為新聞工作者,應該意識到利用微博發布新聞可能產生的社會效果。在網絡時代,人們可以輕易地根據新聞事件當事人提供的信息進行人肉搜索。新聞工作者特別是知名的記者主持人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把微博當成自己的私人日記,因為微博從本質上來說,也是一種特殊的新聞媒體。在微博上宣泄個人的情緒,屬於典型的濫用社會公器。更有甚者,有的媒體在沒有調查求證事實真相的前提下,搶先報道微博上的信息,造成了一些虛假消息的擴散傳播,帶來不良的社會影響,這既會影響他人的生活,損害他人的名譽,也會損害新聞媒體的公信力。記者應當按捺住自己的情緒,進行仔細求證,隻有在掌握確鑿證據的情況下,才能撰寫新聞作品。如果根據微博上的信息製作新聞作品,有可能會被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
微博增加了社會的透明度,有助於公眾知情權和監督權的實現,但是,新聞媒體在製作新聞的時候,要謹慎使用微博上的信息,千萬不可將微博上的情緒化表達變成新聞鬧劇。否則,記者的行為就突破了新聞報道的底線。 (喬新生/《青年記者》)
深度報道如何做“深”?
“深度”與“問題”深度報道最核心的部件就是“問題”,揭示的“問題”越重,社會關聯度越廣,所達到的“深度”越有價值。深度報道不是一種文體,而是一種職業態度:永遠追問“問題在哪裏”,永遠追逐“問題”背後的“問題”。深度報道最稀缺的不是時效,而是“獨家問題”。放棄難以做到的搶發新聞,專注於開掘沉在熱點底層的“問題”,對於紙媒來說,或許是一種強項。
“深度”與“深入” 沒有“問題”就沒有“深度”,而“問題”隻能來自記者艱難的采訪。決定一篇報道含金量的高低,除了所報道對象的新聞價值外,采寫流程凝聚的勞動強度、風險程度,應該說是最關鍵的。“深度”取決於暴露問題的真實程度,抵達真實有些靠記者的硬功夫,有些則要承受相當的風險。
“深度”與“思想力” 深度報道,深在敢於直麵問題的勇氣,深在不畏艱難紮實采訪的職業精神,深在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考。有沒有“理論創新意識”,怎麼判斷?看是否具備強烈的劇情衝突——富有矛盾張力的新聞事實,看是否能夠貢獻富有說服力的新觀點。提高輿論引導力,是黨報必須承擔的主功能。改進深度報道,引導公眾理性認知社會熱點,正是題中之義。深度報道,深在胸有大局。這個“大局”,“大”在避免簡單的暴露與渲染,而是努力尋找問題背後的普遍性,尋求破除困難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