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年:一場災害的全記錄 SARS改變的中國(1 / 1)

十年:一場災害的全記錄 SARS改變的中國

封麵故事

作者:李菁

2003年那場突如其來的SARS,是一場席卷全國的公共衛生危機。那個春天的很多經曆和感受,比如傳言和恐慌、脫銷的口罩、刺鼻的消毒水、空空蕩蕩的馬路……10年之後,仍停留在我們的公共記憶裏,沒有消逝。

這是一場遭遇戰。我們上來就被它打個措手不及,甚至狼狽不堪。在政府換屆之際,在一個全國性的疾病控製係統尚未運轉成熟之時,在專業防疫隊伍邊緣化的背景下,在縱橫交錯的組織結構裏,這個新病毒都有了肆虐一時的空間。而在經曆了初期的混亂之後,中國政府依靠它特有的組織優勢,在非常時期以一個“超權力”的指揮中心來動員社會資源,運作各方力量,最終打贏了這場戰役。從某種意義上說,隨著與SARS鬥爭戰局的進展,中國曆史上最大一次公共衛生知識與觀念的大普及也得以完成。

SARS的爆發讓中國政府和社會都普遍認識到了公共衛生的重要性。自此之後,中國政府對公共衛生事業的投入大幅提高,大大推動了中國疾病控製事業的體係建設和隊伍建設。而信息透明、疫情公開、領導問責、開展國際合作、對公眾知情權與健康權的重視等等,也是SARS之役留下來的一筆“政治遺產”。

這場危機也使中國的領導人意識到,應對危機的能力,是國家的核心能力之一。大規模公共衛生事件不僅考驗一個國家的醫療衛生技術水平,更重要的是一個國家的社會動員和組織能力。而未來如何建立一個更為健康、更有效率的社會治理機構,也是SARS留給我們的重要思考。對國家政策製定者來說,認識到問題並不是最難的,而如何擺脫種種羈絆,協調各方麵利益,才是考驗他們政治智慧與魄力的試金石。

正如我們都意識到的,公共衛生問題,從來不是獨立於一個國家的整體政治、經濟、文化而單獨發展的,它恰恰是以上諸多因素共同作用之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講,SARS像一個切片,隻有深入到它的每一個環節進行研究,我們才能徹底看清社會運行的肌體出了哪些問題,思考我們當年為SARS付出的巨大代價,最終成為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力量。雖然以10年為一個觀察周期,對於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民族的整體之路來說也許還不足夠長,與之相關的一些信息,我們現在也不能全部知曉,但是我們確信,以SARS為標本的觀察在20年、30年……之後仍將繼續。

人類漫長的發展史,其實也是與各種疾病不斷鬥爭的曆史。與SARS鬥爭的一役,不是開始,更不會是結束,未來我們必定還要麵對各種疾病或災難的挑戰。另一方麵,公共衛生問題還在不斷以新的形式出現,比如毒膠囊、水汙染、霧霾等問題,又在技術上和理念上向管理者提出新的挑戰。

10年前SARS爆發的時候,本刊就予以高度關注,連續數期投入記者,從科學、政治體製、醫務人員等等多個角度切入,深入探討了SARS對社會生活的影響。作為社會進程的觀察者和記錄者,10年之後,我們依然秉持媒體職責,派出數名記者,去廣東、赴香港進行實地采訪,也深入到北京一些醫療機構做個案調查,或是采訪當年親臨一線的醫護人員及當年那些SARS感染者,期望能在10年後再交上一份厚重的社會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