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邁向輝煌 第八章 新朝氣象3(2 / 3)

新政第二條:所有官員的收入情況必須公開,所有官員都有義務對巨額財產的來源作出合理的解釋,否則視同受賄。所有官員都有納個人所得稅的義務,而且收入越高納得就越多,逃稅和瞞報罪加一等。同時還規定:知府以上官員收受賄賂超過一百銀元者,一律撤職,流放海外,知縣及知縣以下級別的官員可以收賄賂,但不準辦事,收了錢之後敢給人家辦事的,兩罪並發,罪加一等,至於是被扔到海外開荒還是在國內修路,就看情節輕重了。這一條差不多是要了所有官員的命,收入情況公開,這叫他們怎麼收受賄賂哦!可以收錢但不準辦事……聽起來很好,但是收錢不辦事的,鬼才給你送錢!

新政第三條:所有官員實行終生製任製,其任內修建的道路、橋梁、水利工程、建築工程,一旦在四十年之內出了問題,哪怕已經辭職,也抓回來扔海外開荒!如果那家夥掛了怎麼辦?好辦,罰他子女把工程款補上,罰到他們傾家蕩產!人死債爛這招在新朝是行不通的,有勇氣胡來就有得勇氣承受帝國的鐵拳!

這一條比起財產公開來更讓官員們欲哭無淚。

然後就是教育方麵的改革。中國的教育水平放在全世界都算比較高的:京師有太學院,相當於全國最高學府了,地方有宗族開辦的私塾,衛所有衛學,比較發達的地區官府還會興辦官學,雖說文盲率仍然是很高,但是大明能讀會寫的人比歐洲一個國家的總人口還高卻是不爭的事實。除此之外,還有一係列的優待,秀才見地方官不用下跪,中舉之後不用納稅,每年還有錢優撫銀發,大明的讀書人待遇之高,著實讓人羨慕。但如此厚待讀書人,也沒有出多少人才,反倒出了一堆坑爹貨,隻能說是教育本身出了問題。當然,並不是說科舉不行,隋唐實行的也是科舉製度,不拘一格招攬人才,打造出一個夢幻般的盛世王朝,而宋明同樣也是科舉,為什麼不越弄越糟糕呢?原因是學的東西不一樣,考的東西也不一樣。隨唐的教育屬於精英教育,科舉的時候天文、地理、數學、水利、軍事……無所不包,長年浸淫於這些領域,最後脫穎而出,儕身於朝堂之上的,無一不是精英中的精英,因此當時大唐的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各占全世界百分之六十,這個比例,著實是誇張得很。而到了宋朝就變成了死記硬背的填鴨式教育,不用去學那些讓人傷透腦筋的東西,隻要把儒家經典背個滾瓜爛熟,就有機會中舉,明朝的八股文更是將這種糟糕透頂的教育推向高潮。在這種坑爹的製度之下,讀書人的世界裏隻剩下朝廷指定的幾本儒家經典,秦漢隋唐賴以強盛的科學學問被打成雜學甚至是極技淫巧之術,一個讀書人去學這些東西肯定會被嘲笑的。這種教育的直接後果就是科舉選取的都是一幫隻會背之乎者也和窩裏鬥的榆木腦袋,靠這麼一幫人治國,不出問題才叫有鬼!

所以務必請記住,雖然中國從漢武帝時代就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是漢、隋、唐三代都沒怎麼拿儒家當回事,百家依然興盛,隻是披了一張儒家的皮而已。真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是從宋朝開始的,最直接的例證就是崇文黜武。從宋朝開始,中國的科研創新能力就越來越匱乏,到了明朝,甚至沒有能力自己編寫一部曆書,必須借重傳教士的力量了。

河洛集團對這一問題有著深刻的認識,最基本的,建立一個新的軍團的時候他們連找個精通數學的人管後勤都要忙活半天,至少炮兵部隊招兵就更加糟糕了。炮兵是個高技術兵種,這裏頭涵蓋了機械學、數學、土木工程學,這些人才上哪找?所以,哪怕僅僅是為了自身繼續強大下去,也必須推行教育改革。因此隆武新政以一如既往的簡單粗暴作風作出了新規定:將墨學列為國學,每一代皇帝都必須拜墨家钜子為帝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