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別管史官們如何扯淡,反正朱聿鍵連罵帶打將這些年來對關寧軍的怨念悉數發泄了出來,等他發泄完了,那幫倒黴催也給打得不成人樣了。他們看那幫倒黴催的表情,卻是一片歡欣鼓舞……別以為他們都是小受,其實吧,他們真的是在高興,因為皇帝當著這麼多人的麵毆打、羞辱他們就意味著不會要了他們的命,沒聽說過咬人的狗不叫麼?對著他們拳打腳踢總比皮笑肉不笑將他們扶起來表示理解他們的苦衷,再轉頭殺他們全家強。等朱聿鍵累得打不動了,這幫倒黴催齊聲說:“皇上暫息雷霆之怒,臣等都知道錯了,請皇上責罰,要殺要剮,臣等全無怨言!”
朱聿鍵冷哼一聲:“老子要殺你們還用等到現在?全給老子滾進戰俘營去等待審判!就你們幹過的這些破事,十幾二十年苦疫是逃不掉的,但願你們能踏踏實實的幹,別動什麼歪念,否則親族盡誅,你們死了也進不了祖墳,更再無子孫後代供奉血食!”
這樣的威脅也夠狠了。沒有哪個國家的人會像中國這樣把血脈傳承看得這麼重,在西方,私生子是很不光彩的,老爸不認私生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在中國,哪怕是私生子也是自己家族的一份子,甭管是怎麼來的,隻要確實是自家的血脈就一定要讓他認祖歸宗,並給他一份財產,如果讓他流浪在外受苦受難,就是不孝。一個人不僅要對自己的先人負責,更要對自己的後輩負責,先人就是榜樣,就算自己無法超越先人的成就讓整個家族更上一層樓,也不能做出什麼丟人現眼的事情讓先人蒙羞,否則家族長輩是會家法伺候的。至於對後輩負責……也可以作同樣的理解,就算不能讓後輩引以為榮,也要嚴格要求自身,不能讓後輩以自己為恥,趙括同誌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可惜是反麵的:他在長平之戰中葬送了趙國大半青壯男子,使得趙國元氣大傷,一蹶不振,趙王雖然沒有怪罪他的親族,但是他的親族都以出了這麼個家夥為恥,不再姓趙,而是以馬服君的名號為姓,改姓馬。即便是此後這個家族英才輩出,創下了遠邁前輩的輝煌,也沒有再改回來姓趙。親族盡誅、血脈傳承斷絕、死後無血食供奉,對於古代中國人來說是最為恐怖的威脅,遠遠超過了什麼扯淡的五雷轟頂永世不得超生,一個惡人不怕報應,但害怕報應到自己子孫身上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朱聿鍵此言一出,所有關寧軍色變,磕頭如搗蒜,連呼不敢,他們是真的怕了,因為這位要誅他們九族實在太容易了啊!
朱聿鍵下令軍隊上來繳掉關寧軍的武器,將他們押進俘虜營,等待這些俘虜的,將是苦役。普通士兵服五年苦役,參將以下的將領五年到十五年不等,參將、副將十五到二十年,如果沒有大的劣跡,可以酌情減免,不過能獲得減免的人恐怕不多,叛國本身就是最大的劣跡。
對關寧軍的懲罰並沒有所有人預想的那麼重,大家本來以為至少要砍掉幾千顆腦袋才算完的,沒想到隻是服苦役。不過把一萬多降兵獻城投降的降兵全部扔去服苦役苦身就傳遞出了一個異常強硬的信號:大明自萬曆中後期開始直到現在,對軍閥的容忍政策到此為止,誰敢像以前那樣肆無忌憚的作亂,等待他們的必將是極其嚴厲的懲罰!
關寧軍對這樣的處置還是比較滿意的,服苦役聽起來很可怕,其實看看那些服苦役的流寇就知道並沒有他們想象的那麼嚇人,流寇們在服苦役的時候一天三頓餐餐都能吃到肚皮滾圓,飯菜的油水很足,每個星期還能加兩次菜,這日子,過得!很多流寇剛進苦役營的時候骨瘦如柴,在裏麵呆了一年就變向肌肉結實,牛高馬大了,要不吳勝如何在登萊新軍遭遇重創之後回到登萊,一聲令下就集結起三萬精兵,把占領山東的清軍抽得滿地滾?算嘍,服苦役就服苦役吧,在苦役營裏能吃飽飯,還不用擔心被人送上戰場當炮灰,而且還有機會像袁宗第他們那樣以輔兵的身份追隨楊夢龍征戰異域,立下戰功,豈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