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西北流寇被成功的堵在中原大門之外,而河南河北大批破產的農民被大名道和南陽興辦的工廠和農場吸收,甚至幹脆就遷移到了登萊,更有甚者,還興致勃勃的南下,跑到湖廣去打土豪分田地,沒有在中原折騰,明朝眼下的局勢還不算太過糟糕,至少不至於中原糜爛,到處生煙冒火————事實上,曆史上每一個王朝的崩潰都是從中原開始的,中原一旦成了反複拉鋸的戰場,那個王朝離拔管停藥即刻火化也不遠了。也就是說,明朝雖然在流寇和後金的夾擊之下左支右絀,但還沒有到進退失據的地步,還有餘力作出反擊。
確定在旅順跟後金死戰一場之後,兵部的命令流水價似的發布下去,整個帝國那已經快轉不動了的戰爭機器再一次緩慢地運轉起來。
傅宗龍在第一時間跑到了天津,調集海船軍資。結果他發現,天津衛很多海船隻存在於紙麵上,根本就找不著影……這也沒什麼稀奇的,關寧軍就有很多騎兵、戰馬、大炮、堡壘都隻存在於紙麵上,朝廷還不是睜隻眼閉隻眼,照樣如數給他們撥付糧餉?誰敢捅出去就弄死誰!天津衛對保衛旅順明顯缺乏興趣,對傅宗龍愛理不理的,推三阻四,氣得老頭子請出尚方寶劍剁了好幾個,這才壓住了這股歪風邪氣,在數日之內調集了四十五艘海船,但還是不夠,這點海船一次隻能轉運四五千人,可天津衛拿不出更多的海船了,沒辦法先這樣吧。
好不容易搞定了海船,傅宗龍又碰上了一個大麻煩:準備登船出海參戰的川軍窮得當當響,天津衛拒絕為他們提供糧餉,理由是關門川軍隸屬關寧軍,應該由關寧軍提供糧餉。關寧軍表示我提供個錘子,他們都要跑到旅順去參戰了,憑什麼讓我提供糧餉?自己想辦法去!旅順守軍一百個願意為川軍提供糧餉,問題是就他們那點軍糧……傅宗龍上書戶部請求戶部先撥一部份糧餉過來,戶部表示每一名明軍將士都必須有當自幹五的心理準備————自己想辦法弄糧餉去!可眼下川軍除了縱兵搶掠天津外,還有什麼辦法籌糧?仗還沒開始打,整個京津地區就弄得烏煙瘴氣了,這大概就是明末的特色了吧。
山海關明軍同樣接到了出援支援旅順的命令。他們也確實有這樣的能力去支援旅順,不過……有能力並不一定願意去,吳襄表示遵命,轉身就將兵部的命令給扔進了垃圾簍子。吳三桂調集三千人馬,調集海船,準備渡海支援旅順……對,準備渡海,一直到仗打完了,他們都還沒有準備好。
錦州的祖大壽也接到了同樣的命令。這位仁兄采取了同樣的策略,下令錦州守軍準備向沈陽方向發動牽製性的進攻,支援旅順,這讓崇禎大為感動。隻是錦州守軍把這次增援當成了野營拉練,一支軍隊開出錦州城,走上幾裏路就紮營,然後就炸營,再回來,接著下一支守軍出發,炸營,回來,周而複始,那精彩的表現著實讓全國百姓見識了“炸營鐵騎”的風采,各路明軍大開眼界:原來炸營還有這麼多種玩法。可惜他們沒能弄到幾顆建奴的首級,不然的話又能弄出個大捷來向朝廷請賞了。
關寧軍是靠不住的,他們根本就沒打算去支援旅順,甚至巴不得東江鎮馬上完蛋,好獨吞遼餉。但有眼光的人還沒有死光,知道旅順和東江鎮的重要性的人還沒有死光,百萬明軍(紙麵軍隊,別當真)裏,還是能找出幾支願意去支援旅順的部隊的。這不,兵部命令一到,天雄軍馬上就開始行動了。驃騎營從太行山山區抽調出來,為了節省馬力,他們連馬刀、弓箭、盔甲都沒帶,一人雙騎,日行兩百裏,朝著天津飛馳。在驃騎營後麵是兩千火槍手,他們同樣沒有帶盔甲,隻帶了一支火槍,一把三棱刺刀,五十發子彈,徹底輕裝了,同樣也是一人雙騎,不過他們的戰馬質量跟驃騎營沒得比,落後一大截。至於盔甲……自有車隊為他們轉運過來,實在來不及轉運的話,就隻能寄望登萊新軍能為他們提供一部份了,反正別指望天津衛,指望母豬上樹都別指望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