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秀才見白衣文士氣度不凡,不敢怠慢,慌忙還禮:“敢問公子貴姓?”
白衣文士說:“免貴姓方,名以智,字密之,這位是在下的好朋友陳臥子。我們偶然路過舞陽,看到兄台在這裏讀報,敢問這些報紙是怎麼回事?”
秀才說:“哦,這個呀,是方大人出台的一項善政。南陽不是有一個專門研究各項農業技術的部門嗎?每次他們取得了什麼成果,方大人都會讓人整理成文章,刊登成報紙,然後低價售賣,一份才一文錢,便宜得很。不過由於不少人不識字,看不懂報紙,所以他又撥款建了很多讀報亭,專門雇人讀給老百姓聽,以便將這些成果盡快推廣下去,造福萬民。”
方以智感歎:“這可真是一項善政啊。”再仔細看看,發現這些報紙印刷質量居然非常不錯,字體雖小卻十分清晰,不禁越發的好奇起來:“這是怎麼印出來的?”
秀才笑了笑:“那得去問那些負責設計印刷機的能工巧匠了。”
方以智失聲叫:“印刷機!?”
秀才說:“對啊,據說那台機器是用水力帶動,用鉛字排版的,速度非常快,一天印上幾萬份都是等閑事……”
方以智還想再問,有人不滿了:“我說兩位秀才公,你們有什麼話能不能等把報紙讀完了再說?我們還想再聽一些有用的東西呢!”
秀才歉然一笑,說:“抱歉抱歉!”把目光重新投到報紙上,清清嗓子,繼續讀:“我們再來看這條新聞,它說什麼呢?它說的是由官府跟十幾位商人聯合投資的南陽機械廠已經投入運行了,就在昨天,南陽機械廠成功組裝了第一台脫粒機……大家也看到了,正如圖所示,脫粒機的外殼是用鐵皮做的,主體是一個方形的敞開式巨大容器,這個呢,是滾筒,看起來是不是很像一根巨型狼牙棒?隻要踩動這個踏板,這個金屬杆就會帶動齒輪,然後齒輪再反過來帶動這個狼牙棒形滾筒,隻要把麥子放進去,滾筒就會將麥粒打下來,落進裏麵的容器,非常方便!”
有個老農民仔細的看了很久,說:“這個機器倒是方便,我們一直是用牛或者驢子拉動輾子進行脫粒,非常麻煩,還很難脫幹淨,有了它可方便多了。不知道能不能買得到?”
秀才說:“當然能買得到。報紙上說了,再過一個月這種脫粒機就將投入市場,大家都可以去購買,隻要三兩銀子就能買到一台了。”
這年代還沒有脫粒機,基本上是靠手工脫粒,或者用輾子輾,這是一項相當艱苦的工作,往往一畝地的稻子或小麥得折騰一整天才能脫完粒。如果種植的是狼尾穀之類的穀物你就該哭了,那玩意綽號“氣死鳥”,鳥都啄不動,隻能用刀子一穗穗的刮,將它一粒粒的刮下來……是不是看著都覺得累呀?大家都種了一輩子的田,知道這項工作有多難,聽說有機械能夠代替他們幹這項苦活,自然很高興。但是有人提出了反對意見:“這樣一來,那些靠幫人打穀子掙飯吃的工人豈不是沒飯吃了?”
這倒是個大問題,每一項機械投入使用之前都必須考慮會不會搶走老百姓的飯碗,如果會讓太多老百姓失業,就必須慎用了,否則好事都會變成壞事。但馬上有人反駁:“靠幫人打穀能換幾天飯吃啊?倒不如想辦法找一份更穩定一點的工作呢……再說了,我們也是要吃飯的嘛,既然一台機器就能找替十個工人了,何必再掏這個錢呢?”
兩位書生聽得眉頭大皺,這麼自私可怎麼行呢?正要反駁,街道突然騷動起來,一大群人像是發生叛亂了似的朝著城外湧去,還邊走邊吆喝:“楊大人要去講課了,大家趕緊去喲!”一聽這話,圍在讀報亭前聽秀才讀報的人呼啦一聲跑了個精光,加入了那浩浩蕩蕩的行列之中。方以智有點犯愣了,一把拉住那秀才,問:“出了什麼事了?”
那秀才興奮的說:“兄台有所不知,我們楊大人今天要到學校去上課了!嘿嘿,他花那麼多錢辦起了學校,又掛著一個老師的名頭,卻還從來沒有給學生上過一堂課,大家都很想聽聽他是怎麼講課的呢!要不要一起去聽聽?”
兩位公子對視一眼,跟著去。就當去看熱鬧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