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聿鍵放下筆,坐下,說:“現在田我給了你,你是不是也是該告訴我該怎麼做才能讓王府的收入翻上十倍,還能獲得好名聲了?”
楊夢龍翻了個白眼:“我連你們王府的具體開支都不清楚,怎麼給你們出主意?”
朱聿鍵拿出一本賬本扔給他。
賬本裏紀錄著過去一年王府的具體收支情況,隨手翻開,楊夢龍發現唐王府的收入還真夠嚇人的,兩三千頃良田每年會給唐王府帶來幾萬石的田租收入,此外還有鹽引、礦稅、大批店鋪、航運等等,雜七雜八的加起來,年收入不下二十萬兩銀子。當然,這些還不是大頭,真正的大頭是朝廷發給他們的俸祿,親王每年應得的俸祿是糧米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還有大量絲綢布匹馬料錢什麼的;靖江王每年俸祿是糧米二萬石,鈔萬貫,布匹絲綢之類的相當於親王的一半;郡王年祿糧米六千石;郡王下麵是公主、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每一個都能拿到一大筆祿米。唐王府人丁頗為興旺,光鎮國將軍就有好幾十號了,真是將星雲集!不難想像,這麼多皇親國戚對國家,對地方是一個何其沉重的負擔!雖說在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下令將藩王的祿米削減了五分之四,但架不住藩王能生啊,一個藩王生上百來個兒子,也把損失給補回來了。有了這麼多人,唐王府那點收入也就不大夠了,因為他們每年都要給那一大堆的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發放大量錦緞布匹等各類物品,這是一大筆開支。最為坑爹的是,就連唐王也不知道那些郡王到底有多少兒孫,隻能是人家報上來多少你就發多少!楊夢龍咧了咧嘴,我的娘咧,這一家子還真能生,每年幾十萬兩銀子的收入都不夠開支了!
看完賬本,楊夢龍心裏有數了,搖頭苦笑:“你們可真能生啊……不過也是,換了我我也玩命生,生一個孩子國家就給一大筆錢呢!”
朱聿鍵黑著個臉說:“我請你過來,可不是讓你笑話我的!”
楊夢龍放下賬本,說:“你要管的人實在太多了,錢不夠,出現了金融危機,我懂,我懂!”放下賬本,認真的說:“就你現在的情況,沒得選,隻能開源節流。節流估計是沒啥指望了,就算你做得到,其他人也做不到,那麼,就隻好開源了。”
朱聿鍵問:“怎麼個開源法?”
楊夢龍說:“簡單,改變你們以前那種單調的耕作方式,別再去拚地力,往死裏種小麥了,適當的種一些亞麻、土豆、棉花之類的經濟作物,這些經濟作物能帶來的收益是一年種一季小麥的十倍。”
朱聿鍵說:“亞麻、土豆、棉花這些,我也想種,但是我不知道該怎麼種……”
楊夢龍又開始翻白眼了:“你不知道該怎麼種,不會請知道應該怎麼種的人過來當技術顧問啊?如果非要每一件事都要自己弄懂了才能去做,人這一輩子能做幾件事?至於肥料供應,你放心好了,我不是一個忘本的人,你送了我這麼多良田,我肯定要給你回報的,磷肥管夠,還會派人指導你們施用。”
朱聿鍵大喜:“多謝,多謝!”
楊夢龍說:“別客氣!對了,如果種了棉花、亞麻,你不妨再辦幾個紡織廠,將自己種的亞麻棉花織成布匹,這樣利潤更加豐厚不說,還能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當然,工錢一定要合理,否則好事肯定要變壞事的。”
朱聿鍵表示明白。他再怎麼對農事一竅不通,也知道賣一斤麵粉比賣一斤麥子的利潤要高得多,何況布匹生意的利潤一直是很高的。但他還是有點擔心:“要是織出來的布匹賣不出去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