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經略南陽 八十九 互市(1 / 2)

整整花了三天時間,程驥和楊夢龍才將全部的貨物運過河來,而且還翻了一船,損失了兩匹騾子。損失的騾子算在楊夢龍頭上,他也不在意這點損失,甚至沒有叫船夫賠,就這樣風風火火的帶著貨物,直奔邊牆。

邊牆有百貨市場,每個月開放一次,一次為期三天。在這三天裏,蒙漢老百姓可以帶著貨物到這裏來,在官方的監督之下進行交易。原本邊市一年隻開放一次,一次隻有兩天,但是一年一次周期顯然太長了,漢族老百姓倒無所謂,可蒙古老百姓熬不住,他們的生活比漢族老百姓要艱難太多了。特別是剛到春天,缺乏糧食,就更糧狽了,有多餘的牲畜可以賣掉的每天都把牲畜趕到茶馬古道去,哀求邊軍讓他們入市交易,一頭牛僅換一兩石米豆,一隻羊僅換一兩升雜糧,沒有這麼多牲畜的就挑來一擔柴,或者手執皮張馬尾,甚至直接把身上的皮衣脫下來換東西,那困頓之形,邊民看著都覺得可憐。後來朝廷應他們的要求,邊市每個月開放一次,每到互市的日子,漢族老百姓運來雜糧、茶葉、布匹、鹽、鐵鍋等等生活必需品,蒙古百姓則趕來牛羊馬匹,運來皮毛馬尾,互通有無。這種貿易對雙方都是有好處的,蒙古人可以用多餘的牲畜換取他們急需的生活用品,自然也就用不著為此發動戰爭了————搶劫也是要成本的,如果為了搶一隻臉盆而丟掉性命,那就太倒黴了;明朝邊境也因此太平了好長時間,最重要的是可以通過這種手段獲取大量優良的戰馬,為國家節省了一大筆開支。同樣的戰馬,明朝自己養的話,養一匹得花二三十兩銀子,但是在邊市,花七八兩銀子就能買到,節省了一大半。而邊市每年交換過來的戰馬可不是一匹兩匹,是一兩萬匹,這樣算下來,這個數字就很嚇人了。

遺憾的是,跟其他東西一樣,隨著明朝逐漸崩潰,互市製度也不複存在了。先不說蒙古倒向建州,雙方關係急劇惡化,光是此起彼伏的流寇就足以致邊市貿易於死地,很多客商的貨物半路被劫,甚至連命都丟了,誰還敢來啊?很快,榆林這邊的茶馬貿易市場就名存實亡了,大家又回到了建國初期的劍拔弩張、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態,雙方都是叫苦不迭。楊夢龍和程驥來到市場的時候看到的是殘破的建築和積滿沙塵的地麵,楊夢龍叫:“這就是茶馬貿易市場?沒搞錯吧?怎麼比乞丐窩還慘?”

程驥說:“好些年沒有開過了,自然破敗不堪啦。山西那邊的情況要比這裏好得多,不過那裏頭的水很深,像我們這種外地客商是別想在那裏站得住腳的,將就一下吧。”

楊夢龍咕噥:“這裏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樣……咳咳咳……”一陣風吹過來,這個嘀嘀咕咕的家夥給灌了一嘴的沙子,嗆得直咳,頗為狼狽。

雖說市場建築破爛,連個看守市場維持秩序的士兵都沒有,但既然來了,生意還是要做的,湊合著過吧。楊夢龍和程驥指揮大家把貨物擺出來,準備交易。沒過多久,生意上門了,不過第一批客戶不是蒙古人,而是當地老百姓。他們拿著點碎銀銅錢跑過來跟程驥買糧食————這家夥還留了三百石糧食,就是要運到邊關才出售的。像布匹、鹽之類的東西同樣搶手,大家爭相購買,市場很快就熱鬧了起來。正亂哄哄間,突然煙塵大作,蹄聲雷動,邊民叫:“蒙古韃子來了!抄家夥!”居然沒多少驚恐,一個個一臉興奮,有刀的拔刀,有槍的亮槍,沒刀沒槍的滿地找家夥,準備開片。邊關剽悍的民風再一次展現出來了,要是內地老百姓聽到韃子來了,隻怕已經是哭爹喊娘了吧?

有好些人甚至拿出強弩爬到牆上,準備居高臨下狠狠的射蒙古人一臉,看到這種情形,蹄聲頓時停止了,楊夢龍從一堵牆後麵探出頭去看,煙塵彌漫中,一群蒙古牧民趕著上百匹毛色鮮亮肌肉勻稱的駿馬,還有大量牛羊往這邊過來,領頭那個衝這邊喊:“老漢們別怕,我們是布爾津部,來換東西的,不是來搶劫的!”

榆林老百姓罵了回去:“孫子才怕你們!”收起了家夥。蒙古人鬆了一口氣,也放慢了速度,把牲畜趕進市場,二十多名佩著彎刀的蒙古漢子留在市場外麵,和舞陽衛的士兵一起站崗,看來是要維持秩序的————互市的機會不多,蒙古人比漢人更害怕邊市被關閉,所有更積極維持秩序。那個喊話的漢子正是多桑,一進市場就直奔楊夢龍這邊,叫:“楊公子,我把牲畜都趕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