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夢龍撮起一點輕輕捏著,語氣沉重:“蟲卵,蝗蟲的卵。”
陳百戶倒抽一口涼氣:“我的天,這麼多!”要過鏟子換個地方再挖,沒幾下又挖出了一窩蟲卵。那個軍戶呆呆的看著那白花花的蟲卵,身體不停的發抖,這麼多蟲卵,等孵出來之後還不變成鋪天蓋地的蝗蟲啊?這些莊稼算是完了,給蝗蟲塞牙縫都不夠啊!他發出一聲慘叫:“老天爺,你真的是要將我們一家往死裏逼啊!”蹲在田埂上用手捂著臉,失聲痛哭。
沒有人去安慰這個可憐的軍戶,大家都異常沉重。旱災、澇災、蝗災是河南三大害,這其中數蝗災最可怕,因為旱災澇災再嚴重,多少都還會給他們留下一點東西,隻有這蝗災,鋪天蓋地的蝗蟲浩浩蕩蕩的掃過,所有綠色的東西都會被席卷一空,根本沒法搶救!因此老百姓都將蝗災視作天罰,每次碰到蝗災就隻能燒香拜神,祈求上蒼垂憐,不要再讓蝗蟲吃他們的莊稼了,就連皇帝都得舉行祭天大典,甚至下罪己詔。這些行為固然荒唐,卻也不難看出蝗災的恐怖,連皇帝都得向小小的蝗蟲低頭。這塊田的蟲卵這麼多,其他田的想必也好不到哪裏去,今年的莊稼算是完了。
楊夢龍拍拍手站起來,若無其事的說:“沒事,回頭多買些雞甲放到田裏,這些蝗蟲出來一隻雞鴨就吃掉一隻,免費的家禽飼料,不要白不要。”捏著下巴嘿嘿一笑,“再說了,蝗蟲可是極佳的食材啊,蝗蟲的味道比蝦還要好,營養價值又高,還沒有腥味,油炸蝗蟲的滋味讓你永生難忘!它們吃我們的莊稼,我們就吃它們,這不是很公平嘛!”
大家目瞪口呆。
在一些幹旱的坡地上,農民種上了豆子、玉米、蕃薯之類的耐旱作物。明朝其實是比較開放的,從不以“天朝地大物博”為由排斥外國的技術和物產,很多來歐洲傳教士來到明朝,在將歐洲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帶到中國來的同時,也帶來了歐洲的技術和農作物,像蕃薯、土豆、玉米、西紅柿、辣椒等作物就是在這個時期傳入明朝並且慢慢普及開來的,各地都有栽培。不過現在還沒有育出良種,種植技術也還在摸索當中,肥力也跟不上,這些作物的產量少得可憐,但勝在能耐旱,而且不占良田,隻要有條件,大家都會種上一些,有一點收成總比沒有的好。楊夢龍最感興趣的還是土豆和蕃薯,這玩意的產量高得喪心病狂啊,特別是土豆,畝產六噸都不算高,如果以它為主食的話,一畝土豆就能養活好幾戶人了。當然,那是現代農業技術的產物,在這個沒有化肥沒有農藥沒有大棚的年代想爆出這麼驚人的產量,那是不可能的。這一帶的旱地種得最多的就是蕃薯,楊夢龍雖然不是很懂種田,但是也能看出他們明顯沒有用對方法,都是成毗地成毗地的種的,蕃薯的藤蔓在瘋長,但是想在這硬梆梆的地裏挖出多少蕃薯來是不可能的。不過蕃薯的藤和葉子可以做豬菜喂豬,先將這一項記下。
玉米更可憐,快被害蟲啃得隻剩下一根孤零零的杆子了。
在軍田裏轉了一圈,楊夢龍心裏有數了:這些軍田蟲害非常嚴重,肥力嚴重不足,今年失收幾乎成定局了!他又跑到孟寨鎮馬村鄉去,那裏也有幾千畝田,記在舞陽千戶所名下,實質上就是歸他了。結果馬村鄉也沒有給他帶來什麼好消息,那裏旱情嚴重,害蟲滿天飛,很多田地已經讓雜草給覆蓋了。看著四處亂竄的田鼠,看著五顏六色滿天飛的害蟲,再看著被啃得不成樣子的莊稼,他再也笑不出來了。
古代的農民真是太艱難了。
“對了,我讓你找的磷礦,你找到了沒有?”他問蔣正。
蔣正說:“回大人的話,小人找了很多礦工,向他們請教,他們都不認識什麼是磷礦!”
楊夢龍眉頭大皺:“沒有磷礦我怎麼弄出磷肥啊?沒有磷肥,我拿什麼喂飽這幾千張嘴?走,帶我到礦山去看看!”